243、圍殲

          也有遼軍試圖投降,好喊著契丹人的語言,還派出漢人士兵喊話,不過史從云的命令已經下了,沒有人手下留情。

          大量箭矢和城頭的滾木礌石紛紛射向城下,遼軍在慘叫哀嚎中快速減員。

          史從云第一次覺得他可能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屠夫,不過他不管,還要殺。

          遼國不同于蜀國、南漢、南唐、北漢等國家。

          其一是實力強,對方強大敵人,只有殲滅戰是有效的打擊。

          他能把南唐兵,蜀兵等放回去,因為史從云知道,放他們回去這些國家也不足以威脅大周,反而能宣揚他的仁德和威望。

          但遼國不同,遼國不會因為這樣一場敗仗就不敢南下中原,當年耶律德光曾經還十萬大軍差點被打光,他照樣敢繼續率軍接連南下,最終還打下了大梁,劫掠了河南河北無數百姓。

          而且吃這樣一場大敗仗,蜀國、南漢、北漢這種國家幾乎可以亡國了,南唐就算不亡也要丟半壁江山。

          但遼國不會,頂多是十年之內不敢隨意出兵。

          史從云其實是個功利主義者,而非道德主義者,他的道義是為功利服務的,如果毫無威脅且還能宣揚自己的名聲展現自己的仁義時,他愿意放人一條生路。

          但如果仁義道德不能昭示百姓,使人民歸附認同,且對方威脅巨大,他更愿意消滅有生力量,消減敵人的實力,那就趕盡殺絕!

          遼國這樣一個大國,是不可能靠著放戰俘讓他們感激自己瓦解內部的,所以史從云一開始就想好了,能多殺盡量多殺,打擊他們實力,消減他的國力,讓他們恐懼害怕。

          圍殺持續好幾個時辰,一直到天色逐暗,益津關城下已經血流成河,尸積如山,尸體堆積成的山高達數米,史從云努力冷眼去看這一切,不管理會他們哀嚎哭喊和求助。

          他在心里安慰自己,今天遼國的主力必須都覆滅在這,往后他們十年之內才沒能力南下,自己才有時間去收拾南方,一統天下,對抗北方,到時中原足以對抗北方,遼國不足為慮,往后的的種種悲劇可以避免,他是在救人,救千千萬萬的人......

          這樣,他心里的負罪感才會減少很多。

          夜里,四面周軍都點起火把,血腥味和慘烈景象讓不少新兵都當場嘔吐,這時城下只有數百人還在尸堆上,他們完全放棄掙扎,麻木癱坐在那等死。

          史從云命人上前,挑出會說漢話的八十一人,又挑出最年輕的二十人,一共從一百零一人,給他們食物,水和馬匹,放他們回去。

          并下令將剩下的全部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