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廟算(上)

          他才說完,孟玄喆也跟著發言:“黨將軍向來悍勇,馬背上縱橫馳騁無人能敵,軍中人盡皆知。”

          這話讓黨進非常適用,整個人胸膛都挺起幾分,頗為得意,他確實是個悍將猛將,在朝中是公認的。

          不過孟玄喆很快話鋒一轉:“但是所謂術業有專攻,南面水網縱橫,爛泥淤地,并不適合騎兵大規模作戰,而且如果沿著陸路進軍,大軍的后后勤補給也將是問題。

          如果出兵十萬,那至少需要三十萬民夫,全走陸路難不成要把他們都帶到嶺南去?那樣太費事費力,耽誤民生。

          南方和北方不同,綜合通達的水網就能抵得過二十萬民夫,只要舟船齊備,水軍善戰,就能大大削減后勤的壓力,打仗和后勤一起解決。

          臣覺得打仗要贏不假,但也該盡量減輕百姓的負擔。”

          “你這是什么話,要是贏不了,還管什么負擔不負擔,打仗就是你死我活,自然要竭盡全力,怎么能瞻前顧后........”

          “.........”

          眾人一下爭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沒完沒了。

          史皇帝讓人搬來椅子,就那里坐著聽他們爭論,也不打斷。

          慢慢的他也聽出些門道了,眾將爭的是水陸之爭,到底是水軍為主力,還是陸軍為主力去打這場戰。

          而且大體上北方的將領除了司超,基本都還是覺得陸軍才是主力,這場戰還是要陸上軍隊去解決,水軍負責糧草輜重運輸,后勤補給就成。

          而的多數的南方將領,如郭廷謂,孟玄喆,劉仁贍等則認為這次和以前不同,南漢水網密布,江河縱橫,應該以水軍為主力去打,直接沿江河往南打,由水軍收拾大局。

          這不僅是軍事見解的爭端,自然也涉及權力,政治,話語權的爭奪。

          因為秦朝的精銳馬步軍基本大多來自北方,而水軍則多南方將領,到底還是南北之爭。

          而另一個爭論點則是要不要先打桂州的靜江大營。

          打桂州穩妥,但緩慢而且靡耗更大,需要出兵更多。而直接集中兵力打番禺則激進,但出兵更少,出奇制勝,風險也更大。

          這又是保守派和激進派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