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過關斬將新書 > 第606章 造橋

      第606章 造橋

      一大清早,丁友亮就找到了李衛東。

      “董事長,沃爾沃的工程師昨天已經到了,估計重型機械廠那邊馬上就要開始調試新的生產線了。”丁友亮略顯急躁的說。

      “應該不是核心設備的生產線吧?”李衛東一臉淡定的接著道:“只要沃爾沃沒有把核心技術搬過來,咱們就不用著急,況且我也布局的沃爾沃會那么輕易的把核心技術送到中國來。”

      市場換技術,一直都是中國面對外國投資者時的重要策略。然而總有那么一部分的外國投資者,又想要中國市場,又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技術。

      工程機械領域便是如此。

      國外的工程機械企業,早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虎視眈眈,而且也迫不及待的想來賺錢。

      然而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只是技術落后,但工業基礎還是有的,自己可以生產工程機械,雖然性能差一些,將就著也能使用。

      很多發展中國家,完全沒有工業基礎,那是真的什么東西都造不出來,所以只能任由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宰割。

      本身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也是中國可以拿市場換技術的依仗之一。

      因此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發達國家的工程機械企業就已經開始跟中國企業進行合作。從最初建立零配件的合資廠開始,到合資成立完整的工程機械制造公司。

      國內很多的工程機械巨頭,也都有與外國企業合作的先例,比如徐工與卡特彼勒,三一重工與約翰迪爾,常州機械與小松制作等。

      然而這些外資企業卻并不愿意將核心技術帶到中國來,他們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以后,便想方設法的用各種手段去獲得企業的股權。

      就比如徐工和卡特彼勒成立的合資公司,當時雙方共同出資8200萬美金組建了一個挖掘機企業,按照4比6的股份比例共同經營。

      按照徐工的計劃,在出資和持股方面,自己可以吃一些虧,但只要卡特彼勒能把先進的技術拿過來,到時候就不愁合資企業盈利問題。

      然而這家合資企業卻一直在虧損,這完全超出了徐工的意料。

      虧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卡特彼勒不愿意將核心技術帶到合資公司來,而沒有核心技術,那就只能繼續從國外購買。

      而這也是合資公司虧本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一支從卡特彼勒的國外公司,購買核心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