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飼虎(上)

          無論是漢末魏國滅蜀之后,還是唐末趙匡胤滅蜀之后都有一個想同舉措,那就是將蜀國官員大量調走。

          一方面是換中央官員來更好掌控這偏遠之地。

          另一方面,這也是爭取蜀地人心的舉措。

          可能有人不理解,為什么強制官員離開蜀地還會得到蜀地軍民支持,這就和蜀國的政權情況關系很大。

          前蜀后蜀都是外來的,靠武力上位,這些外來官員隨著軍事征服在蜀地立國,幾十年來受著蜀地百姓供養,獨立成國,這么點地方養一個朝廷,當地百姓肯定是不堪重負的。

          無論是漢末蜀漢,還是唐末前蜀、后蜀,到滅亡的時候,當地人要么充當帶路黨、投降派,要么是完全不抵抗。

          因此古今來很多人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抨擊當地人,無論是漢末還是唐末宋初,說蜀地官員百姓道德敗壞,不忠不義等等。

          卻少有人去關心過蜀地百姓是個什么情況,他們為什么“不忠不義”。

          要史從云看來就是屁話,蜀地就那么點,養活一個龐大的朝廷,然后中高層官員八成以上是外來人,整個皇族全是外來人。

          當地人上升機會少,還被人騎在頭上,而外面又打不出去,整體蛋糕做不大,只能不斷對內盤剝,時間長了富庶的蜀地開始不堪重負,讓當地百姓怎么支持?怎么擁護?

          是不是要蜀地百姓扒了自己皮,拆了自己的骨喂到統治者嘴里才算是“忠義無雙”?

          簡單的就像一個蜀國宰相李昊,他從河中府來,入蜀之后在這么點地方,做到家財無數,六十多歲的人妻妾就幾百個,更不說皇宮里的奢侈那更是。

          這種時候把這些外來官員全強制調走,不讓他們回來,反而能得到當百姓的支持,減輕百姓壓力,同時能讓蜀地更受中央控制,是一箭雙雕的法子,史從云已經下定決心。

          但讓誰去做這件事是個學問,因為必須熟悉整個蜀國的官場。

          等百官走后,史從云才問他有些好奇的孟玄喆:“對于蜀國之亡,你怎么看。”

          孟玄喆小心翼翼,一臉卑微的說:“是我們偏遠小國不自量力,請大帥恕罪。”

          “不是問你這個,我聽屬地人說你是個神童,聰明伶俐,讀書很多,應該知道天下大勢之類的,從長遠看。”史從云擺手。

          孟玄喆和他年紀差不多,所以像是兩個同年人交流。

          他愣了一下,重新組織言語道:“大帥,我們蜀國滅亡是大勢所趨,我其實早想向東跪拜,投降上朝,不過是王昭遠蠱惑父親,所以我覺得順理成章,遲早有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