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土地變革+吳越國策

      他之前就已經在給自己的書信中提及過這件事。

      史皇帝自然高興,讓禮部和政事堂將這件事重視起來,如果吳越王來了要給予最高規格的接待,另一方面,讓趙侍劍代筆,他闡述大意起草書信,表示熱情的邀請,大梁隨時歡迎他的到來。

      ........

      冬日,宮中有些凄冷,角落銅制雕獸首火盆中木炭正緩慢燃燒,嗶啵作響。

      吳越王錢俶一個人坐在殿中,四周燭火輝煌,左右都被屏退,白天他去了太廟,祭祀先祖,并大哭一場,對祖先哭訴自己愧不能死社稷了。

      其實吳越立國之時,就與其它割據各國有顯著不同。

      開國國主錢镠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

      之后自開國國主開始,吳越一直堅持不僅自己不稱帝,還反對強藩稱帝。

      錢镠諄諄地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這是他們錢家的祖訓,所以他一直以北方中原大國為宗主,從來沒想過像蜀國,唐國,南漢國,北漢國那樣對抗宗主,而且宗主一旦發兵,調集他們的兵馬,吳越也會緊跟其后,立即出兵。

      也正因此,北方宗主無論是在之前的周國還是如今的秦國,對吳越都十分友好。

      只是如今天下局勢逐漸明朗,錢俶也不是消息閉塞,不知天下大勢之人,他知道吳越不可能再保持獨立,更不可能和中央抗衡。

      在吳越,因為長久的和平大環境,加之一直以來堅持的愛民思想,外人曾評價他們吳越的百姓,“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這樣的吳越國與秦國起了兵戈,無異于自尋死路。

      對于吳越來說,便只剩下一條路了,這條路也是他們的開國君主早就想好了的,是幾十年來沒有變動過的國策。

      而且隨著南方整合,秦國想必也要準備往北用兵了,大致是對遼國的用兵,在此之前,他也不想自己的吳越尚在南方,成為累贅,使得中國之兵不能全力以赴。

      所以再三權衡之后,錢俶親自起筆,向天子寫了書信,說他準備于上元節入京城朝賀。

      同時他也已經做好放棄權力,把吳越一軍十三州的土地和百姓都交歸天子,納土歸降,實現真正的天下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