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輿論
譬如說,這位太上道君皇帝登基之初,首先提出要‘彌合新舊兩黨’,嚴禁黨爭,然后在向太后放棄監國權后,卻又迫不及待的大興黨錮,將蔡京提攜起來,將舊黨一并禁錮。
那么換到趙玖這里,自然是要發布旨意,提出要‘彌合新舊兩黨’,嚴禁黨爭,同時確定新學王安石一脈擁有更高一點的政治史地位……然后再公開批評一番太上道君皇帝的黨錮,害了多少忠良。
當然了,淵圣在靖康年間為舊黨張目的可笑策略,也要拉出來公開批判和反思的。
這一點,趙玖早已經做了,無外乎是再嘲諷一遍二圣罷了,倒沒有太多事端。
然而,就在張俊入京那幾日,朝廷卻又開始對那位太上道君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賞賜恩蔭員額的事情進行‘清算’了。
實際上,這個事情剛一展開,下面一些貴人,便有些慌亂,說給張俊的流言多少有這么一點試探的心思。
而不得不說,這些人終于還是猜對了。
張俊離開前一日,趙官家將這些放流言的人抓起來,張吳二人走之后當日,朝廷便開始正式清查二圣時期發放的恩蔭、賞賜,將建炎以來對國家無功無勞之輩,徹底清除出去,所謂剝奪文字……
這個政策,從大道理上來說,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趙玖即刻明旨指示執行,而幾位宰執、多位重臣,也都表示了明確支持。
便是御史臺、太學生那里的輿論也都是極為積極的。
然而,斷人財路,去人官位,簡直是雙重的殺人父母,所以,官僚士人層面的支持,卻不耽誤東京城內忽然間便暗流涌動,趙玖忽然間便成為了‘苛刻之君’,趙鼎、劉汲成為‘懦弱宰相’,張浚、陳規成為‘冒進小人’……便是呂好問都戴了一頂新帽子,據說是‘居其位不能正君心’。
而事情也終于越演越烈,最終鬧到了眼下這個情形。
不光是有人題歪詩,也不光是伶人自以為得了民間輿論來當面諷諫,便是官僚內部有了動搖的地步,甚至有權貴公開追憶起‘豐亨豫大’時節的‘圣政’來。
事情緣由明明白白的擺在那里,沒必要多說什么,關鍵是如何應對?這也是趙玖今日尋呂好問來的意圖……呂好問家中呂氏,本是除了韓氏外的一等一名門,很有些漢末袁楊那種公族姿態,官僚體系與權貴體系中,都有相當的發言權。
“可否稍加甄別,限制剝奪范圍?”呂好問猶豫了一下,決斷還是再勸一勸。
“不行!”
“那何妨同時梳理靖康中的舊事,對靖康以來有功、用節臣僚予以嘉賞、追贈?”呂好問似乎早料到有此答復,卻是在思索片刻后,提出了一個建議。
“妙!”趙玖這才精神一振,直接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