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修武
大唐的冶鐵,刀劍基本是用塊煉鐵技術得來的。即將成分復雜的鐵礦石拿來,與木炭放在一個坩堝里面,然后在外面點火加熱,最后打碎坩堝,從一大堆成分可疑的物體中挑選出可用的海綿鐵,然后反復鍛打,去除雜質的同時,制造出所需的刀劍。
固態的塊煉鐵技術都這樣了,邵樹德有理由相信,液態鑄鐵的成分同樣很復雜,工匠們都搞不清楚那些所謂的“鐵水”里面到底有什么——你拿來的鐵礦石里面,真的只有鐵嗎?
這就是野利家的茶山劍比魏家仿制的茶山劍質量出色的原因!
大家都稀里糊涂,不知道手底下鍛打的所謂“鐵”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那可不就只能撞大運了么?邵樹德猜測野利家的茶山鐵礦石里含有錳,但也不確定,僅僅是猜測罷了。
第三個進步與第二個是相輔相成的。
工匠們承認鐵礦石里面可能不止鐵,還有別的東西,那么很自然地推導出了一個問題:怎樣去除鐵礦石里的其他東西?邵樹德讓他們先提高爐溫再說,靠木炭,是沒法熔化純鐵的,但石炭里面成分更復雜,硫能輕易讓鐵器變脆,野利氏已經在這上面吃過虧了。
邵樹德認為獲得高溫可能需要重新設計爐子,以及加大鼓風效率,最主要的,或許需要焦炭,但他也不確定,更不知道焦炭怎么來的。
但沒準可以用無煙煤嘗試一下?焦作煤礦在晚清由英國人開采,無煙煤的質地非常優良,供英國皇宮使用。而這個煤礦,就在修武縣一帶。
修武的無煙煤,懷州都作院、野利氏、魏氏都可以開采使用,邵樹德就是想讓他們有競爭,自己想辦法,推進技術發展。
我又不是發明家,哪有那么多精力搞這個?我要建立的是體系,具體的細節我也不懂,只能讓工匠們自己來了。
最重要的,千萬不能還停留于經驗,一定要上升到理論。
為此,他將自己朔方節度使頭銜的俸祿捐出來(3600緡),命名為“夏王賞”。誰推動了技術進步,并且有理論指導,得到他認可了,就可以拿走這3600緡錢,并且授予官職,勒石記功,流傳后世。
能做的都已經做了,剩下就看工匠的。若實在沒進步,他也沒辦法。
“你找個時間點一下趙成。”邵樹德說道:“他這些年賣馬賺了不少錢,與西域通商更是賺得盆滿缽滿。光在鄉下起宅子、置別院有什么出息?做點正事也好。”
趙玉點了點頭,起身到外邊用膳去了。
邵樹德繼續看公文。
韋氏忙活完后,行禮告退,裴氏帶著女史安靜地站在一旁,等待邵樹德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