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小說五代河山風月 > 315、《討史檄文》

      315、《討史檄文》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務,成功回來,從河北百姓手中收購大量糧食,然后存儲在黃河邊的國家大倉中,也有一部分押運回來,存儲在大梁城東南的永豐倉中。

          開封到洛陽一段及其附近的黃河,因為靠近河邊,自身是戰略要地,從漢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國家倉庫。

          當初東漢末十三路諸侯討伐董卓,主要的幾路大軍聚集酸棗,就因為黃河邊上有當時國家的大糧倉敖倉,能為大軍提供糧草。

          作為農業國家,古代中國的糧倉制度早在周朝就開始不斷完善,到秦朝發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現了義倉。

          義倉號稱是一種朝廷調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設倉,平時百姓豐收年吃不完就上交糧食給義倉,官府記錄好,誰交了多少糧。

          等饑荒或者欠收的年頭官府再按上交多少給百姓返糧。

          聽起來美好得不得了,但結果不用說都能想到。大量義倉糧食被朝廷,被官員侵吞,貪末;義倉成為引發隋末大量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隋朝能宏觀調控糧價的吹噓是根本不存在,因為隋朝不是出錢收購百姓的糧食,而是百姓吃不完糧食自愿上交,是記賬,不給錢的。

          一旦百姓毫無保留的交出自己的財產又沒獲得相應報酬,只有一張空頭支票,結局就已經注定。

          既然能白得,誰愿給錢?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

          這和秦國在河北用錢收購糧食控制糧價完全是兩碼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賣糧食的錢,而非朝廷的空頭支票,這樣他們也不用擔心隋朝那樣的慘劇。

          這次根據王溥回報,從河北百姓手中攏共收購糧食九十二萬石。

          史從云下令,其中五十萬石不需要動,就存儲在黃河北面的一個轉遠大倉中,剩下的四十二萬石,順著水路運回大梁,存在永豐倉。

          同時蜀地打仗時府庫中也繳獲大量糧食,順著水路運回來,半年多運了六十萬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從云下令不再運輸,因為成本太高。

          這幾年來,河南,河北,淮南,山東等地都開始恢復起來,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經是接連三年大豐收。

          國家的元氣正在恢復,因為契丹人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往南用兵,燒殺搶掠對百姓生產和生活大規模破壞的事快十年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