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一場農機革命
這是一臺機耕船。
中國南方的生荒湖田是沒有泥腳的,湖廣一帶的湖田,土壤最大的承載壓力不超過1.2公斤每平方厘米,而小四輪拖拉機的接地比壓力至少也要有4公斤每平方厘米,遠超過1.2公斤每平方厘米的承載,所以輪式拖拉機根本無法在這種湖田當中使用。
于是聰明的中國人便搞出了機耕船這種東西。
說是“船”,實際上就是在輪式的拖拉機外面加上一層船體的外殼,這樣可以讓拖拉機在水田里浮起來,也就不會陷入到泥土當中。然后將驅動輪改為旋耕輪,在水中前進的同時,便能起到耕地的效果。
機耕船的接地壓力小,最大下陷量不會超過3厘米,而且工作時候不會受到水田泥腳的限制,也不會讓泥腳變得更深。
而且在水田當中,船體行走起來的阻力肯定是比較小的,因此機耕船的效率比普通的輪式旋耕機要高,而且還省油。
這款農機制造起來很簡單,在改革開放初期曾大規模的推廣過,但是也是因為機耕船的結構過于簡單,誰都能制造,導致機耕船的生產廠家過多,粗制濫造情況嚴重,反而使得這款產品的推廣受到阻礙。
而且機耕船的效率和安全性,也都不如正規的旋耕機。
更重要的是,機耕船越壟比較困難,這才是機耕船最致命的缺點。
作為一款農機,越壟困難就失去了靈活性,這大大的限制了這款農機的使用范圍。
正在進行測試的這臺機耕船,顯然是對布局進行了更加合理的改進,使得接地壓力更平均,在水田中的行駛阻力也更小。
生產這臺機耕船的廠家也在一旁,不住的介紹著自己的這款產品進行了哪些趕緊,顯然是對這款產品很有信心。
而測試的結果也的確很不錯,這臺改進后的機耕船,在數據上比普通的機耕船好的多。
接下來,便輪到富康農機的履帶自走旋耕機登場了。
機器的轟鳴聲從不遠處傳來,履帶自走旋耕機緩緩的走進了水田。
眾人紛紛轉頭望去,雖然距離還有些遠,但那兩條履帶還是看的清清楚楚。
“是履帶的農機,不過體積看起來不太大啊,是用的小型履帶技術么?”大家也算是行家,從機器的體積就能判斷出一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