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楊平 > 543章 取針,沒那么容易!

      543章 取針,沒那么容易!

          切開取出細針是首選的操作,如果從頸椎前路進入椎間隙,需要繞開很多重要血管神經。

          運用頸椎后側入路,可以繞開前方的血管和神經,通過頸椎椎板之間的狹小間隙,進入椎間隙取出細針。

          這個操作可行,但是需要用到X線透視,而針取出的路徑需經過椎管,狹小的椎管,細針很難在狹窄空間完成方向調整,很容易別在里面。

          開放手術也是難度非常高,但是楊平說用彩超定位下微創手術取針。

          張教授很想聽聽楊平的具體操作細節,當然,其他人也想聽聽。

          “小楊,你談談彩超定位下如何微創取針?”張教授問道。

          脊柱手術,特別頸椎手術,還沒人使用這種做法,這是一種創新。

          楊平的手指按在X片頸椎那根細針上,說:“取前側入路,彩超定位下進行穿刺,將工作鞘管送到頸4/5椎間隙的前側,并且與細針的方向一致,然后置入鏡頭,在鏡頭監視下,切開前縱韌帶及椎間盤,取出細針。”

          前側入路需要面對很多血管神經,一旦損傷,后果嚴重。

          此時彩超定位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彩超對軟組織的識別,尤其神經血管,識別度非常高。

          “如果真能這樣取出,減少病人的創傷,但是難度很大呀,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建議盡量開放手術,不要冒險。”張教授提醒。

          宋子墨在一旁說:“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的周躍教授曾說,微創是把困難和風險留給醫生,把美好帶給患者,如果可以微創,我支持嘗試,有熟練的彩超定位,可以避開血管神經,但是要找到細針很困難,萬一不成功再中轉開放手術也行。”

          微創手術的困難和風險,在于從傳統開放直視手術的操作方式,轉變為在顯微鏡和內鏡等環境下的手術。

          在一個十幾毫米甚至只有幾毫米的微小通道下進行復雜操作,這就對醫生的操作技術要求非常高。

          脊柱外科充滿風險,里面含有脊髓和神經,毫米之差的失誤,就會對病人造成終身影響。

          所以,微創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對醫生的要求比開放手術更高。

          這種取細針的手術,沒有極致的微創水平,絕對不敢嘗試。

          開刀手術,你可以在術區翻騰幾下,實在不行延長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