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紹宋全部目錄 > 同人28:宋世祖詩詞鑒賞系列——星星下的小狼

      同人28:宋世祖詩詞鑒賞系列——星星下的小狼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代王朝的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篇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山坡羊?潼關懷古》同樣是趙玖的代表作,他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政治抱負與偉大人格,故而千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所推崇。

          “興,亡”兩句,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冷峻的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亡也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靖康前大宋豐亨豫大的繁榮背后,是統治者無盡的貪婪與奢靡,以至于在富庶的江南都引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而靖康后的戰火更是焚盡了人民最后一絲生機。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詞的一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山坡羊》為趙玖自創新曲。靖康前,趙玖身為徽宗庶子,本無政治前景。因生母出身卑微,自身也不受徽宗重視。故而趙玖學習音律,既是為了遠離朝堂不被當時的太子,后來的欽宗所忌,也是希望能獲得精通音律的徽宗青眼,以期改善自身的處境。但為爭寵而學習的音樂,最終歌頌的卻是人民,恐怕這也算偉大帝王與亡國之君的不同之處吧。

          《摸魚兒》(1)

          更能消、幾番風雨(2),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3)。

          【注釋】

          (2)消:經受。

          (4)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后失寵后被幽閉于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

          (6)君:指禍國之人。

          (7)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此詞做于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金軍第一次南侵退兵后。

          【賞析】

          長門宮阿嬌盼望重被召幸,約定了佳期卻一再延誤。都只因太美麗有人嫉妒。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又向誰去傾訴?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紅極一時的玉環、飛燕都化作了塵土。閑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樓憑欄眺望,一輪就要沉落的夕陽正在那,令人斷腸的煙柳迷蒙之處。

          本篇作于靖康元年(1126年)春。時趙玖18歲。在做了多年的富貴王爺之后,瀕臨亡國的危局促使趙玖的思想發生轉變,開始為國家的前途考慮。金軍第一次圍城期間,趙玖自請入金營為質,有禮有節的還擊了金人的蠻橫無禮。趙玖的表現贏得了金人的尊重,卻也讓一心茍合的南宋君臣顏面無光,作者反而因此遭受排擠打擊,扶危救亡的壯志無法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不被采納。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于胸的苦悶之情。

          上片以“春”比喻抗金的大好時機,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幾番風雨”起筆,表面上是為春花而發,實際上卻是擔憂危機中的南宋還能承受多少打擊?原本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并非沒有一戰之力,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得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這中間雖有幾次戰機,結果均因投降派的告密而失敗。抗金的好時機轉瞬即逝,“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顯示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它象征著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峨眉曾有人妒”表明自己屢遭冷遇,不得重用的現狀。“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當朝者,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描述著南宋朝廷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從寫作手法上,作者創造性的用婉約詞的手法做出一首豪放詞,而且從兩個角度分析都屬于極佳的作品,開一代先河,極大的拓展了詞的寫作范圍。同時也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而從內容上看,《摸魚兒》是趙玖第一首言之有物的作品,作者一改往日綺麗柔靡的詞風,開始反映時事。其中所蘊含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深刻沉重,明顯是長期思考后的結果。這也是后世人們爭論的一個焦點:靖康之前趙玖的輕佻風流,到底是本性如此,還是為了避嫌存身的自污?但無論如何,靖康年間的大潮,已經促使了趙玖的蛻變,并將其沖刷的更加堅韌與勇敢,使他有了肩負天下的思想覺悟。故而半年后金軍二次南下,趙玖再次受命出使金軍,但這一次他沒有遵從,而是只身前往河北招募義軍,開始了其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