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能看到的未來
這些天寧為也沒閑著,只要是清醒的時候基本上都在跟王晨旭進行著應用科學層面的交流。
比如能夠通過放大腦波遙控指揮仿生人的頭盔以及配套的仿生人。
寧為毫不掩飾的表露出對這項技術的喜愛,也成功獲得了整套技術資料,而且還被贈送了一個頭盔跟一個仿生人。資料被存在了三月的硬盤里,頭盔跟機器人則讓寧為愛不釋手。
不過即便如此,寧為也不確定這些資料跟實物拿回去之后,自家能不能在短時間內仿制出來。
主要是生產工藝要求太高了。
仿生人能如臂指使,離不開各種黑科技加持,先不說其仿生視覺系統(tǒng),還能自帶紅外溫度顯示,光是一個關節(jié)就用到了十六個伺服電機,對工藝的要求極高,直接達到納米級,差不多得用做芯片的工藝來焊接那些關節(jié)細微的導線,對材料的要求更是讓寧為嘆為觀止。
之前地球上所謂什么工匠精神在這種超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面前毫無意義。要知道這種仿生機器人可是量產的,起碼在夸父號上就有一千多臺這種仿生機器人,當然這也是全國最后的儲備,這次一次性拿出來也是用于火星的造艦計劃。
盡快的造出能夠適應火星到地球的通航艦隊,是接下來夸父號上這些火星移民最重要的事情。
當然在友好的學術交流氛圍下,寧為也將反重力材料生產技術慎重的交給了王晨旭,也算是禮尚往來了。直到夸父號終于抵達了這次的目的地——火星。
第一眼從高空鳥瞰這座火星雄城的時候,寧為震驚了。
也就是在看到這座雄城的一瞬間,寧為大概明白了,為什么譚金磊會說火星城市消耗的資源連曾經(jīng)最富裕的國家都受不了。
不說別的是,就說那條繞著火星城市整整一圈,跟著地勢高低起伏的護城河,深度看不出來,但寬就有近兩百米,長度跟是最少七、八十公里,最重要的是火星表面可沒這多水,用王晨旭的話說,這些水都是運來的。土星那些環(huán)中的那些冰塊絕大多數(shù)都被捕捉然后運送到了火星。
不止是表面的護城河,跟城市內部那一條將城市分成兩半的內部河貫通,城市不遠處還有一個大型冰儲備。除此之外,火星城市還設計了近乎完美的再生水系統(tǒng)……
這哪里是護城河里的水,在寧為看來那都是流淌著的金條。要知道這個地球可沒開發(fā)出反重力材料,更沒有借助尺短空間進行短途空間物資運輸?shù)募夹g,全靠最原始的飛船物流。
更別提還要為如此龐大的一座城市設計完善的生命維持系統(tǒng)。
更可怕的是,寧為從王晨旭口中得知這座城市其實還分地上跟地下兩部分。雖然地面的部分抗衡風暴的能力已經(jīng)極強,但為了預防極端氣候,還有完全隔絕的地下部分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換句話說,這是把生存狂人的那一套直接擴建到了整座城市,茍到了極點。
當然對于人類文明來說,火星作為第一顆殖民星球,怎么小心都不為過。更別提這座城市本意是一個支點,本來第一批遷徙來的大都是各行各業(yè)的科學家,將在這里進行各種科學實驗跟以及進行星球表面的環(huán)境改造,力爭讓這座星球更加適合人類生存,地質學家則要清楚的探明火星上的各類礦藏資源分布,提前做好圈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