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港商

          在這里他是主場,在香江不是。

          在蘇有朋的安排下,沈光林先去看了他們的進貨場地。

          其實進貨點就在鹽田,距離梧桐山不遠,這個年代,香江貨大部分都是從羅湖的中英街流竄出來的。

          中英街現在是局部封閉的,只有部分有關系有背景的人才能進入。

          以前的蘇有朋當然不能,不過現在的他已經可以了,因為他是“香江人”了。

          沈光林沒有使用自己的香江身份,他舍不得自己的京城戶口。

          三人有通行證,本來就可以進入中英街。

          這里開有好多店鋪,都是面向大陸的,他們出售各種物品,而購買單位也大都是國內的各機構,個人很少。

          要從1980年以后,才會有大批的游客獲準進入這里,這種盛況會一直持續到1997年,從那之后這里的地位才會逐年下降。

          看過了中英街,就要找政府談投資計劃了。

          投機計劃書當然是沈光林自己編寫的。

          這個年代還沒有網絡,也沒有模板,不過沈光林看過不少類似的計劃書,大致格式和內容還是了解的,編造出來并不難。

          畢竟,想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要講一個好故事。

          沈光林的計劃書做的相當大氣和漂亮,處處顯著專業范。

          意向“投資者”是香江沈氏實業投資集團,想要在大陸建設服裝生產基地,所產服裝20%用于內銷,80%用于出口。

          投資分三期,一期投資1000萬元,總投額5000萬,總計劃占地1000畝。

          目前已經完成了加工設備的采購,并且初始啟動資金也已經到位了,準備邊生產邊建設。

          而且,公司未來的三年計劃和五年計劃以及前景規劃都編制出來了,看著好像很可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