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被迫妥協(求訂閱)
而依照李衛東對于日本大企業的了解,像是微波爐生產線外遷這種事情,西芝電器大概要許久才能做出決策。
日本人的辦事效率其實并不高,但是他們在執行方面卻非常的出色,一旦給予日本人規定的流程,那么他們會一絲不茍的去執行,即便是有捷徑,也不會去走。
日本有很多企業管理工具,被全世界所學習,但仔細去分析這些管理工具,會發現所有的管理工具,起內核都是SOP,也就是標準作業程序。
這種標準作業程序有助于執行,但是卻對于決策卻沒有任何的幫助。
曾經有人調侃,全日本效率最底下的地方就是國會。無論什么事情,一旦進入到日本國會進行決策時,那就會進入到漫長的等待期。
然而日本的國會里,卻聚集了日本最精英的一群人,這樣一群精英湊在一起,需要最慢的時間才能做出決策,這也算是日本的一大特點。
這種善于執行而不善于決策的文化,也深入到了日本企業當中。
曾經財閥直接掌控企業的時代,還沒有這種決策困難的情況,當時的日本企業還是很有決策能力的。
二戰結束后,日本財閥逐漸退居幕后,日本企業的決策能力也開始慢慢的退化,特別是當標準作業程序普及以后,日本企業的決策者,就開始按照標準作業程序來解決問題。
標準作業當中,首先是要確定問題,然后站在不同部門、不同角度去觀察問題,跟問題相關的人士接觸,搜集資料后研究問題,確保可以完全理解問題,然后才開始進入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理論上說,這種標準作業程序來解決問題,是很嚴謹的。然而一道道程序執行下來,效率卻變得低下起來。
比如發現地面太滑,中國人的話大概會直接豎起一個“小心地滑”的牌子,提醒路過的人。
而日本人則要去研究一下地板是由什么材質做成的,哪個方向走更容易滑倒,男士對于地面太滑有什么感受,女士對于地面太滑有什么感受,萬一有人滑倒后是頭先觸地還是屁股先觸地,要不要送醫院,要不要賠償等等。
一系列全都研究完畢后,最后決定豎起一個“小心地滑”的牌子,提醒路過的人。
這就是日本的決策模式,完全按照標準作業,雖然很嚴謹,但是卻極度缺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