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另辟蹊徑

      以當時的國情,做科研根本就賺不到錢,一個科研院所,要是沒有財政撥款,根本就活不下去。

      好在國家將農機局質量檢驗中心,放在了農機研究院,也就是說各個廠家的農機,如果想要投產,就必須得經過農機研究院的檢驗,這也使得農機研究院有了經費來源。

      只不過科研這種東西,從來就沒有嫌錢多的時候,通過農機質量檢驗獲得的經費,顯然不能滿足各個科研項目的需求,于是科研經費緊張,也成了常態化。

      未來國家還會進行一些列的改革,農機研究院下屬會有7家全資子公司、12家控股子公司和5家直屬單位,外加是十二個基地和一個農機物流園,一年營收近百億。

      這也使得農機研究院的科研經費變得富裕起來,農機研究院也變成了集科研開發與裝備制造于一體的企業。

      九十年代農機研究院,顯然沒有這么財大氣粗,經過幾輪經費縮減后,各個項目都缺錢。

      倪貴林作為農機研究所的一個博士后,此時正惴惴不安的站在院長辦公室的門前。

      此時的倪貴林,心中已然泛起一種大事不妙的感覺,他能夠猜測到,自己所負責的項目,馬上就要被砍掉了。

      倪貴林所負責的,正是棉花采摘設備的研發。

      這個項目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就沒有獲得很廣泛的認可,因為在領導看來,棉花收割機這種東西,并不是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有那么多人,根本用不著用機器來摘棉花。

      以當時的技術,美國的棉花收割機,采棉率雖然能夠到達九成左右,但是雜質率偏高,卻始終無法解決,就算是倪貴林延發出了跟美國一樣的棉花收割機,但還得再建一個棉花清洗工廠才行。

      也正是因為這個項目不被看好,所以項目得到的資金非常有限,錢給的少,研發進度就比較慢,研發進度慢,錢給的就少,于是乎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近一段時間,研究院又開始縮減資金,倪貴林覺得,自己的這個項目,已經在劫難逃了!

      而在不久之前,倪貴林接到了院長的電話,讓他去一趟院長辦公室。

      倪貴林瞬間意識到,死刑的宣判終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