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電商布局
也是在2003年,阿里正式上線了淘寶,而當時恰逢“非典”,很多人需要在家隔離,這也給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在2004年,整個阿里的年收入只有6800萬美金,而eBay已經是年收入33億美金的跨國大公司,業務擴張到全會世界各地。兩家公司只見完全沒有可比性。
當時的淘寶,會因為得到阿里注資一億人民幣而歡呼雀躍,而易趣的一年的宣傳費,就要一億美金。
財大氣粗的易趣,成功的買斷了諸如新浪、網易、守護等門戶網站的電子商務廣告位,并且簽署了排他協議,使得其他電子商務網站無法通過門戶網站這一重要渠道做推廣。
要知道當時網購的都是上網時間比較長的網民,各大門戶網站占據了互聯網的很大一部分流量,失去了門戶網站的廣告位,對于網購平臺而言,無疑是很致命的打擊。
不過這沒有難住淘寶,他們選擇了一些性價比很高的導航類網站做廣告。
老網民對于導航網站肯定不陌生,那東西比流氓軟件還流氓,強制的更改用戶的主頁,想改都改不掉,而且導航網站會強行推送各種廣告,還都是彈窗的。
正常的互聯網廣告投放,那里是強制彈窗的對手?
而且當時的淘寶為了吸引流量,對于山寨產品和假冒偽劣產品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通過大量價格低廉的產品,從而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而客戶資源又能帶來商家的入駐。
低價吸引消費者,這一招在互聯網行業向來是屢試不爽的,即便是放在后世也是如此。
所以在十幾年前那個網購剛開始發展的時代,網民提起網購,第一反應是網上賣的都是假貨。
這倒不是網民雞蛋里面挑骨頭,而是因為當時的真實情況就是如此,那時候網上賣的東西,真貨并不多,而假貨則是一大堆。能買到真貨,反倒是一件新鮮事。
當然淘寶之所以成功,也有很多的因素,比如更加方便消費者瀏覽的主頁、會“叮咚”的旺旺、好評差評體系、支付寶等等,就不一一細數了。
面對淘寶強大的競爭力,美國血統的易趣顯然是水土不服,僅僅三年的時間,便敗走中國市場。
也正是因為淘寶平臺上的商品,質量有比較嚴重的參差不齊,所以當京東以自營為主的模式出現時,立刻吸引了很多消費者,完成了快速的擴張。
京東建立起了自己的商品渠道,也建立了自由的倉儲物流體系,雖然獲利遠不如淘寶,卻成為了國內僅次于淘寶的電商巨頭。在長期戰略和短期盈利之間,京東顯然選擇了前者。
而隨著電子商務和快遞業的發展,綜合性的網購平臺開始逐漸的被弱化,大的品牌紛紛開始建設自己的官方網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