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看誰先眨眼

      記者們顯然是站在工人一方的,對于李衛東這種答桉并不認可。

      其中一人馬上說道:“李先生,捷豹路虎本來就面臨著和十幾億美金的虧損,貝姆赫爾工廠每停產一天,都會給企業造成更多的損失,難道你就不為此而感到擔憂么?”

      “我當然不覺得擔憂!”李衛東一臉澹定的接著道:“捷豹路虎還有不少的庫存車,正好借著這個機會去庫存!”

      ……

      對于工廠停產的事情,李衛東是一點都不擔憂。

      站在工業生產的角度上,工廠停產一天,不僅僅會消耗基礎的運營成本,還會失去一天的產值。只有進行生產,創造產值,工廠才能賺錢,才會產生利潤。

      因此很多的制造業不光是經常加班,而且還是輪休,甚至有二十四小時幾班倒的生產線,目的就是為了保證生產的持續性。

      工人罷工時,資方往往會選擇妥協,也是基于這一點,對于資本家而言,工廠停產一天,自己就虧掉一天的產值,也就少賺一天的利潤。

      賺不到就等于是虧,所以資方為了平息罷工,盡快恢復生產,總是會向工會妥協。

      但這一套理論,是建立在產品有充足需求的基礎上。

      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企業反倒是會虧掉原料錢,這時候還不如直接停產,可以少虧一些。

      在美國,汽車永遠不缺乏市場的需求。

      美國畢竟是車輪上的王國,這并不是一個贊譽,而是意味著美國缺乏足夠的公共交通,普通人沒有汽車根本就寸步難行。

      也因此美國的汽車企業,很容易像工會妥協,無論是美國本土的三大車企,還是外資車企來美國設廠,都去向工會屈服,壓根就沒有人像李衛東這么玩的。

      李衛東這種玩法,等于是兩敗俱傷,我寧愿虧錢,也不愿意給你好處。

      正常情況下,這種互相比頭鐵,最終結果肯定是資方的損失要更大一些。工廠不生產,不僅會出現虧損,還有可能失去既有的市場,錢沒了還可以再賺,市場丟了再想找回來可就不容易了。

      但是2007年的美國,并不屬于“正常情況”,因為次貸危機即將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