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四 李福德升官
隨后又問向松煙:“那些人怎么樣了?”
松煙也沒見過會噶腰子的疍民,還是老實說道:“已經(jīng)落荒而逃了。”
“那就再寫一封信,寫給耿國公,跟他說,有海盜拿著他的名號,劫掠百姓,為了不傷其清譽,我們便將其打跑了。”
李福德現(xiàn)在頭疼的問題是這些百姓的吃吃喝喝的問題,陽西縣不大,供應(yīng)兩萬人已經(jīng)是大縣了。
但是羅鴻集了十萬人,就算加上海外開荒的島嶼,也難以養(yǎng)活這些人。糧草還得從李福德辛苦經(jīng)營了兩年的茂名縣調(diào)用,但也難以維持。
因此現(xiàn)在只是以工代賑,不讓這些人吃閑飯,要將陽西縣運轉(zhuǎn)起來。
不過陽西縣中相當(dāng)一部分人原先都是奴隸。且人口成分復(fù)雜,海外野人,沿海越民,漢人流民,還有疍民。
各自之間膚色,語言,并不相通,原先羅鴻是以教治地,分三六九等之民,以信仰束縛他們。
但是李福德作為一個“仁者”,第一時間就解放了奴隸,將土地收攏在手,再次分配下去。
這樣一部分人有了自尊,一部分人卻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因此矛盾不斷,不敢跟官府對抗,還不敢對那些原本就是奴隸的賤民動手嗎?
因此陽西才收伏幾天,就問題不斷,基本都是械斗,因此李福德只能將不同人種之間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各自劃區(qū),以免夾雜住著一起,鬧出更大的事情。
不過隱患還是有的。
還有那些船只,怎么運用,停著那里也算浪費,得創(chuàng)造利潤才行,不然衣食住行全是錢,光有糧草也是不夠的。
李福德打算開放港口,但是如何保障海上行商安全,還有待改進,馮盎的船隊才是海上霸主,偶爾客串一下海盜,還是可以的。
所以李福德才會去寫信給朝廷,說馮盎沒有造反之心,又寫信給馮盎,說有海盜借著他的名義,為非做歹。
這些事情忙下來,已經(jīng)是七八天后了,李福德是真真心心,把民生放在心上,為百姓做事實的,雖然思念妻兒,但也堅持等到了朝廷的回信。
第一就是升了李福德的官,為高州刺史,同時,高州,陽西,茂名,等,化作“粵西郡”。
同時李世民還派遣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淹持旌節(jié)往嶺南慰問馮盎,給馮盎頒獎,說他治理嶺南有方,是朝廷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