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選詩

          萬俟卨與胡閎休幾乎是齊齊在心中暗嘲。

          且說,胡閎休并未多想不提,萬俟卨細細思索,卻更加多出了一身冷汗——易安居士那首閨怨詞極好,但不合時宜是必然的,而‘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趙官家本人身前卻不只是不合時宜,更是要命的言語了!

          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怕是遙知兄弟住地窖,坐井觀天少一人吧?

          不對,還有個信王在五馬山不知真假,或許是‘少二人’也說不定。而且,也難怪那城府極深的小林學士一直不露笑意,看來不是人家不懂迎奉,而是自有一番計較。

          思索之中,趙官家已經再度出題了:“至于兩位到來之前,我們正要再論一首不拘題材,正合此間情形的妥帖詩詞來,卻始終未有所得,你們兩位不妨試著想一想……”

          萬俟卨自然不敢怠慢,但心思也警醒了不少,便小心相對,以免再鬧‘憶五國城兄弟’的笑話:

          “官家,臣冒昧問一問,之前官家與三位可有所得?”

          “沒有。”趙玖一飲既罷,干脆相對,卻又真的從身后不知何處掏出一本《唐詩散集》來,擲到兩個新來之人身側。“一開始想了幾首,卻都不對路,正準備翻人家吳娘子的書呢,你們也可以翻一翻……”

          胡閎休抬手接來去看。

          萬俟卨卻只覺得好笑,堂堂太學生記些詩詞還要翻書?

          唯獨此人什么心思都不敢顯到臉上,便一邊捧杯一邊奮力去想,而且很快就想到了一首勉強應景的。

          “官 家。”萬俟卨正色相對。“李太白有一首《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今日官家登豫山,雖不見水軍,卻可全窺這豫山大營!所謂‘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豈不應景?”

          眾人紛紛沉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首先,這首重陽詩難得提及戰時、軍中,又有激勵之意,似乎非常應景;但與此同時,這首詩大部分都明確在說戰船、水軍之勝,非要說可以應對山下大營,未免有些強行了。

          “你們覺得呢?”等萬俟卨又吟誦了一遍全詩,趙官家主動以手相指,挨個相詢。

          “奴家覺得還好。”吳夫人也用了民間稱呼。

          “臣覺得不妥。”素來寡言的劉晏也終于開口,卻是直接擺手。

          “臣也以為不妥。”小林學士也蹙眉相對。

          趙官家不以為意,繼續指向了胡閎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