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談兵

          這后面兩條路距離大同小異,走太原是先三百五十里山間通道,然后七百里開闊通道,走隆德府是六百里大路,然后又是三百里太行通道。

          全程兩千三四百里,一半要在山區密集的河東行動。

          第二種可能途徑,乃是大名府那里在上奏燕京的同時,走真定府或者隆德府直接將三太子死訊送到太原,然后由太原再下達給河中府。

          這么做,能直接省掉一千里左右的路程,節省三分之一強的時間。

          如果是這樣,太原或者隆德府那里此時應該已經知道消息,但河中府未必。

          還有第三種傳遞途徑,就是最直接簡單的,高景山上奏燕京的同時,直接傳訊隆德府,隆德府一面傳訊太原,一面傳訊河中府。

          三種可能性,哪一種可能都存在,但很多人都認為是第一種,因為高景山是東路軍,太原的完顏拔離速是西路軍,三太子這種總攬前線的大王猝死的消息,他沒理由私下傳遞給不同體系的拔離速,而是應該只速速稟報給燕京才對。

          對此,趙玖雖然心里很渴望也大約認為是第一種,但依然和呂相公、王總統一樣都沒有發表意見,不是說過不了幾天前線就會給反饋了,而是說他身為官家要維持這種鎮定自若,好像什么都能料到的姿態。

          同樣的道理,東蒙古與高麗那里,趙玖也有猜度,但同樣沒有插嘴。

          東蒙古那里,大概是因為對孛兒只斤這個姓氏的警惕,哪怕是合不勒的幾個兄弟、兒子在這里拍胸脯表忠心云云,但也不耽誤趙玖已經自我腦補出了一個最終大boss,此戰最終得利者的形象。

          這位官家內心豪無理由的認為,合不勒很可能會根據戰局發展做出利己選擇,他將會像是赤壁之戰里的東吳一般,聯合勢弱一方,參與最終決戰。

          至于高麗那里,趙玖則覺得,那群貨色不到最后大宋打出關外,是絕不會動手的,但也絕不會對大宋翻臉,只會不停小心敷衍。

          理由很簡單……高麗人的南北矛盾,也就是平壤兩班和開城兩班的對立,本身是某種分贓不均。

          權臣倒塌,是開城兩班金富軾為首的那幫人獲得了最大政治利益。

          而女真人的迅速崛起,又大大縮水了高麗人在北方的活動范圍,直接的經濟利益受損者就是北方的平壤兩班。

          所以,政治、經濟被別人兩開花的平壤兩班才會頻頻鬧事,喊什么伐金。

          可是眼下,隨著轉口貿易出乎意料的展開,無論是哪一方,包括始作俑者趙官家,都輕視了這種貿易的規模與潛力,結果就是平壤兩班作為北方的對接者,大大從貿易中撈到了好處,這就使得他們喪失了找開京兩班搞事的基本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