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第130章 生米煮成熟飯
管戶籍、管錢,陜西巡撫魏泉魏大人是一把好手。蘇晏把他從西安府請了過來,坐鎮平涼,當自己的人事處兼財務處主任。
在朝堂撥銀抵達陜西的那一個月間,他過得還挺滋潤——基建不愁錢的感覺,真爽啊!
蘇御史把這個“總指揮”當得游刃有余。
他參照后世的行政管理模式,搭起了一套地方政府機關班子,建立改革領導小組,與各部門官員簽訂“一崗雙責”責任狀,讓他們既要負責業務工作,又要承擔思想工作。
按照指揮部下發的冊子里的內容,官員們每個月必須與下屬談心談話端正思想,進行提純式洗腦,主要內容從“忠君愛國”到“勤政為民”到“清風廉潔”再到“改革創新”,可謂層層對下一條龍。凡在每月量化考核中獲得“甲級”的,年末發放數額可觀的獎金,而桀驁刺頭不服管教的,一次警告、二次通報、三次直接撤職或解雇。
魏巡撫看著這一套匪夷所思、卻又成效顯著的模式,吃驚地想:一個十六七歲的士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哪來的這些門道?想來想去,只能歸結為天生之才。
他慫恿蘇晏把這套管理模式形成律例,上報朝廷,申請向全國各司推廣。
雖然這個主意正中蘇晏下懷,但他如今統領全局,哪有空搖筆桿。于是魏巡撫毛遂自薦,要幫忙整理文字。
蘇晏知道魏巡撫這是想撈點功勞。
畢竟魏泉身為陜西最高長官,這些年對馬政凋敝無計可施,還向朝廷申請裁撤兩寺。奏折被皇帝駁回,還薄責了幾句,令他汗顏又惶恐。
如今見新來的御史搞得有板有眼、轟轟烈烈,魏巡撫似乎看到了光明的未來在招手,于是他也想盡量提高參與度,抓住機遇給自己也刷一些政績。
蘇晏是個自己吃肉,也讓同僚喝湯的人——只要對方足夠配合、不拖后腿。
而且他真忙得不可開交,遂叫了幾名速記員跟隨身邊,想起多少,就口述多少,再將這些記錄匯總給魏巡撫,讓他去整理成冊。
景隆帝下的圣旨,本意是讓蘇晏別太辛苦,運籌帷幄發號施令即可,跑腿的事讓魏泉去負責。
結果情況反了過來,魏巡撫除了管理收入支出,就是帶著一批文吏坐辦公室,天天埋頭章稿,筆耕不輟。而蘇晏整天都忙著到各地視察,以免改革流于形式。
他帶著侍衛們跋山涉水,檢查新辟的草場與修葺的營堡;走街串巷調查民意,走訪軍余、馬戶;對內地購馬與番邦交易的貨物進行樣品抽查……
不過,辛苦歸辛苦,在吃穿住行上,蘇晏從不虧待自己,甚至直接整了一套手藝出色的廚師班子帶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