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朕就是亡國之君大結局 > 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

      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

          這種方式的弊端極大。

          比如四處下鄉收購棉花的商賈們,就會極力的壓價,棉農忙活一年,在去籽彈絮,最后出售,能勉強糊口,還得感謝大善人們賞了口飯吃。

          即便是再加工,紡車紡線,織機織布,也多賺不了一錢的銀子。

          家庭式的手工生產模式,滋生了投機者的投機行為。

          天公作美的時候,棉花收成高,棉價價格低,傷農;天公不做美的時候,棉價倒是上去了,可是棉花的產量極低,也是傷農。

          李賓言的腳步幾乎踏遍了整個松江府,最大的一個工坊里,零零散散的擺放著不到三十臺的織機。

          其余的都是掮客,就是走街串巷,收購去籽棉花、紗、布的商賈。

          所以,李賓言根據襄王在貴州的實踐,并且以此敲定了至少要把握三成的棉紡業,才能保證商賈不進行投機,保證棉農的收益,進而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

          而李賢則認為,三成實在是太低了!

          他對松江府織造局的期許是至少五成以上,朝廷才有底氣,才能形成絕對的優勢,才能保證畸零女戶的順利生產。

          李賢的奏疏中,松江織造局的規模應該再擴大一倍。

          李賓言覺得三成足矣,李賢覺得五成不夠。

          為此李賢和李賓言展開了一輪爭吵,據說還拍了桌子。

          最后彼此都上了一封奏疏,請皇帝圣裁。

          朱祁鈺更傾向于李賓言,最終朱批了李賓言的奏疏。

          因為李賓言以稽為決,深入到松江府的角角落落之內,從棉農到棉紡工坊,再到織布工坊,還有各大商行,走街串巷。

          李賓言的奏疏里,全都是對棉農的同情,他的奏疏與其說是請旨敕造松江棉紡織造局,不如說是《松江府棉農生產調查報告》。

          在李賓言的奏疏之中,棉農的喜怒哀樂仿若是躍然紙上,對于棉花的種植規模、生產方式、各地區的差異、棉農積極性極弱、小工坊生產沒有標準、與掮客議價無力、掮客商行投機等等行為,都寫的非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