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必經之地
大越立朝之后,為維持國都汴梁巨量的日常消耗及商貿所需,為了進一步提高往汴梁運輸糧秣的效率,則開始在蔡河等河修建斗門。
斗門也是后世船閘的雛形,簡單的說就是在原先的堰壩基礎上,開挖一座或數座并列的、供漕船通過的水口,安裝巨木為門。
平時斗門關閉,維持河道有較高的水位,等兩側的舟船聚集到一定的數量后,再打開斗門,供這些舟船快速通過——斗門之上通常覆石為頂,還能保證河道兩側的陸路通道不被中斷。
雖說與后世的復式船閘不能相比,但比單純的堰壩截斷河道,斗門還是先進了許多。
楚山在黃羊湖與明溪河之間修建石閘相隔,保證黃羊湖平時能蓄積足夠量的湖水,威脅敵軍不敢進入明溪河兩岸,實際就是當世斗門營造之法的集大成者。
朱仙驛之所以能成為京畿名聞遐邇的繁榮鎮埠,就是控制蔡河新渠、舊道及渦水上游河道水位的三座大型斗門,都建于朱仙驛左右。
不過,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時就將朱仙驛附近的三座斗門摧毀,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撤離之后,汴梁當時來不及修復斗門,又急于恢復蔡河、渦水的航運,就又重新用土石將水門填上,以維持諸河的水位。
也就是說蔡河新渠、舊河道與南下的主干道,實際是被兩道堰陂截斷的,而這兩道堰陂同時又是人馬往來蔡河舊河道南北、新渠東西兩側的陸路通道——南北往來的舟船,注定要在朱仙驛停頓。???.
這也是侍衛親兵營假扮黑衫軍經蔡河北上,到朱仙驛之后就棄船登岸的原因——河道被堰壩截斷了,沒有辦法直接乘船到百濟門下再發起突襲。
這同時也決定了,楚山潛襲汴梁的兵馬,無論是沿蔡河南逃,還是往西逃往嵩山,朱仙驛都是其必經之地!
就算楚山軍在汴梁搜集到大量的舟船,在經過朱仙驛時也需要停頓下來,將這些舟船拖過堰陂,才能開始新一段的逃亡之途。
蕭干之前不覺得僅憑借他手下四千兵馬,趕往朱仙驛能夠封擋住楚山軍南逃、西逃之通道,但倘若兀赤率精銳騎兵從雍丘趕來,與他們會合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沈兄!”
“嗯!”
沈長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會打個招呼,或是點頭。
但不管是誰。
每個人臉上都沒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對什么都很是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