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
當年徐懷隨建繼帝率守陵軍渡河北上,經涑水往東穿過太岳山前往澤州,為隱藏行蹤,利用涑水沿岸當時還沒有失陷的塢寨作為跳板晝伏夜出行軍,在河中地區留下一些種子,成為軍情司在敵后的地下聯絡網,一面聯絡太岳山、呂梁山中堅持作戰的義軍,一面搜集各地的情報信息。
對于填入河中地區的軍戶,特別是降附軍的武職人員,對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還是沒有那么戒備的;當然了,他們也只能奴役、盤剝當地人,才能優渥、凌架貧苦農戶之上的優渥日子。
這對搜集一些敏感情報較為有利。
隨著各地的情報陸續匯總到泌陽,差不多到八月之前制司就摸清楚鎮南宗王府今年秋冬在中路計劃集結的兵馬規模。
“京西、河洛之敵仿效赤扈人的怯薛軍(宿衛禁軍)制,實施二番衛戍法,每一軍戶簽征一卒,每十卒分作兩部分進行輪戍,一部分兵卒三月歸家、十月歸營,一部分十月歸家、三月歸伍,差不多平均能保證八萬人左右的常編漢軍規模。不過,京西、河洛都已經簽發軍令,勒令在家的軍卒提前到九月之前歸營,而在營的軍卒也一律推遲歸家——京西、河洛到十月之前,總計能動員十六萬漢軍;而從河東、汴梁等地的漢軍簽征南調的規模約八萬。除此之外,就是鎮南宗王府這一次的鎮戍兵調動可能高達六萬……”
八月酷署稍退,徐懷就主要將吏召回到泌陽舉行備戰大會。
赤扈人目前將原隸屬于契丹的燕云地區、隸屬于黨項的河西以及包括隴右、陜西、河東、河北、河洛、京西、京東等地,依照靜憚宗王府、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劃分為三個占領區進行管理,也分別對應秦嶺-淮河防線的西線、中線、東線。
鎮南宗王府在占領區最先推行軍戶制,包括東遷的關中兵馬外,諸兵馬總管府總計編有三十六個萬戶府。
以二番更戍法,鎮南宗王府通常情況下會在占領區維持十八萬常編漢軍規模,但不意味著極端動員漢軍規模只有三十六萬。
每一軍戶除了還包括三到五戶的貼軍戶外,正軍戶通常也不會僅有一名青壯男丁。就像京襄收編饑民,總計編屯輜兵四十四萬有余,但是以屯戶計,甚至都不足二十萬戶,平均每戶有二點二名青壯男丁。
考慮到貼軍戶基本上都是被強迫合并、又承擔極大奴役的地方民戶,短時間內即便出丁也不可能有什么戰斗力,理論上鎮南宗王府的漢軍動員極限,約在六七十萬左右——主要來源于投降的禁軍以及地方州兵、鄉兵。
然而鎮南宗王府對河淮等地占領尚且日淺,不僅難以做到絕對有效控制,大部分地區的生產都還沒有恢復,注定了沒有能力進行極限簽征。
特別是其戰斗力較強的關中兵馬,今年需要從關中占領區東遷到汴梁以及黃河北岸的相州、衛州等地安置,動員能力更是有限。
軍情司根據諸多匯攏過來的情報判斷,認為今年秋冬赤扈人集結到中路戰場的漢軍規模約在二十三四萬左右。
除了漢軍外,赤扈人南侵時從本族及早初的降附部族征調大量精銳從征,這部分兵馬相當一部分將長期駐守在占領區——由赤扈本族精銳及諸色目健銳組成的出征、鎮戍兵,赤扈人又稱之先鋒軍(探馬赤軍)。
鎮南宗王府兀魯烈轄下,總計編有八萬先鋒軍精銳。
軍情司預估鎮南宗王府會將其轄下四分之三的先鋒軍精銳都調到前線戰場上來,還是叫眾人感受到極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