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活埋大清朝無彈窗筆趣閣 > 第589章 這才是最好的買賣?。ㄇ笥嗛啠笤缕保。?

      第589章 這才是最好的買賣?。ㄇ笥嗛啠笤缕保。?/h1>
          原來朱天王早就和朱和墭討論過堅持均田制的好處。其中一條就是避免“以商富、以田守”的情況出現。

          雖然這種買田傳子孫的思維不一定就限制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是朱和墭趕時間搞工業化呢!

          所以這個資本主義的“發芽”能快一點就快一點。各種有可能阻擋工業化辦法的障礙,也要盡可能的搬開。

          而朱天王因為在登州市狠撈了一票, 而且還立起了“字號”,所以嘗到了甜頭, 就想在旅順復制登州市的成功。

          他打算過一陣就和朱和墭打個商量,把登州兩縣一州的地盤退了,就留一個登州。同時在旅順口再搞塊土地建立新的“天王市”。

          到時候渤海灣入口處兩邊他都守著,不怕賺不到錢。

          于忠賢這時插話道:“可是這種均田到族,均田到村的法子也是有漏洞的。一族之中也未必平均,要不然也不會有義門之說了。”

          所謂“義門”就是那種幾百甚至幾千口同宗人聚居在一起,也不分家, 一族之內抱團搞平均。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江州義門陳。

          但是這種行為既然會為宗族贏得義門稱號,就可知并不普遍。如果遇上人口大量損失,宗族續存都出現大問題的時候,比如明末清初這一段, 義門現象還多一點,畢竟人沒了,土地一文不值。

          可一旦世道太平下來,人口數量增長,人地矛盾緩和,情況馬上就會發生變化。

          “那就不關朝廷的事了!”朱天王笑道,“祖宗不能一碗水端平,分家的時候給大房多一點,其他房少一點……這能怪朝廷?”

          這是祖宗不孝,你不怪朝廷不公??!自己祖宗沒找好,能怪朝廷嗎?

          于忠賢點點頭:“這的確不能怨朝廷!”

          朱天王又說:“況且咱們是分田到族到村的……這地也只能登記在族和村的名義之下,是不能轉成私田的?!?br/>
          朱天王接著又道:“而且一族一村能占有的土地都不太多,多的就是萬余畝,少的就只二三千畝。

          咱們搞均田的時候,就已經把田都分好了,所以將來的兼并難道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