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李瑕 > 第829章 政戰

      第829章 政戰

      張玨停下腳步,道“昨夜忘了說,在我這里,北伐,比什么高官厚都有用。”

      ”好,但我們得再等等。”這話,一點都不霸氣。

      他們有志向,但離成功還遠,還得要隱忍。李瑕抬了抬手,止住張玨再送,徑直上了馬車。

      車廂內被褥鋪得很厚,但顛簸還是有的,李瑕枕著頭,心里回想著這次延安之行。

      延安之行,看似沒有吃虧,但李瑕是親自來的,依舊不能爭取到楊大淵及其兵力。

      而忽必烈只下了一道改國號的召令,竟是已把出師不克、倉促撤兵之后人心浮動的情況穩定下來。

      那在別的地方,忽必烈受士庶仰望的程度怕是要不降反升。因為他馬上要建立元朝了。

      不論南邊承不承認,在金國之后,中原又會有一個有法理的王朝。這對李瑕的勢力其實會有很大的影響和打擊。

      金國遺民一直是李瑕勢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韓承緒與楊果便是他最初的助力,包括他們招來的親朋故舊,還有廉希憲、張弘道、劉元振等人也算是金國造民。

      中原漢人對蒙軍的殘暴深有體會,一部分人其實比宋人更憎惡蒙古的兇殘,只是不得不屈服。他們受的苦難更多,對天下一統的盼望也比偏安享受太平的宋人高。

      但另一方面,他們祖輩生活在遼、金治下,對于漢化的異族王朝接受程度又很高。

      他們不像張玨這些宋將出身的能最堅決地抗擊胡虜。

      忽必烈改國號,既是穩住中原漢人,不給李瑕趁機攪動人心的機會,也是對李瑕勢力的一次反攻,政治上的反攻。

      本是李瑕要瓦解”漠南蒙古政權”,卻成了”大元王朝”與“宋國臣子”爭取中原人心的較量。

      忽必烈都不需要求勝,在這雙方都無力出兵進攻的情況下,他只要保持穩定一兩年間能夠平定阿里不哥,待回過頭來依舊能以國勢壓住李瑕。政局穩定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一個動蕩的政權什么都做不成既是兩國之爭,戰場上不能輸,政治上更不能輸。

      必須要做出應對,但具體如何應對,在延安府是議不出的,故而要盡快趕回長

      必?

      更讓李瑕頭痛的問題在于,忽必烈馬上要建立大元了,宋廷反而趁勢開始奪取莪門。

      外虜才退,還在虎視耽助;內患又起,正在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