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劃分六路
“臣以為,宋、元一旦議和,王上必須立即稱帝,以示堅決抗虜,爭取天下主戰之人,使壯士不至于寒心。”
這日是私下議事,與會的也只有韓家父子、李墉、楊果嚴云云等人。
因此,有些話說出來大膽,倒不至于被當成是勸進。
“此事微妙,我看宋廷也不見得就敢與元蒙議和,真想逼反王上不成?”
“忽必烈示弱了,由此可見,西域之事給他打擊沉重,他已將王上視為首要大敵,欲先除王上,故千方百計與宋廷示好。”
“宋廷曾與蒙古聯合滅金,自然也有可能再次聯合。”“臨安的使者到了嗎?”
“到漢中了,臘月前能到長安。宋廷的意思不難猜測,希望王上能不再阻撓重慶府的官員任命與兵力調遣',他們便可拒絕蒙古使者入境。”
“上次是交出重慶才肯出兵支援,這次是交出重慶才不與外虜議和,下次呢?直接與外虜聯盟罷了。”
“不然宋廷還真能等王上做好了準備不成?恰因眼下并非王上稱帝的好時機,他們才敢提出這種條件。”
李瑕原本以為造反就應該先埋頭發展、招兵買馬,名義則沒那么重要。
但真正做起來才發現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秦王的名義基本就只能做諸侯權力范圍內的事,逾越了,旁人就未必心服。
事實上,對手就根本不可能放任他埋頭發展,會一直繞著他,尋找他的最薄弱的地方攻擊。
比如,李瑕的一大弱點就是他還維持著宋臣的名義。
好處是沒有因此與宋廷決裂、開戰;壞處是宋廷開始借此來反制他了。
以前宋廷實力太弱,掣肘不了太多事務,但現在忽必烈一示好,宋廷馬上就對李瑕強硬起來。
這種受制于人的感覺就像是寄住在某個刻薄的遠房親戚家里,處處受氣,讓李瑕手下不少臣子恨不得將皇袍直接披在李瑕身上,與宋廷一刀兩斷。
但李瑕確實還沒有做好稱帝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