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爭執
見李瑕感興趣,幾個書生討論得更加熱烈。
“當年才滅金國,趙葵便上疏請戰收復金國,結果端平一敗,自此淮間無寧日,可恨!”
“宰相須用讀書人,至理名言。趙葵不事科舉,妄議朝政,禍國殃民。”
“他素來與左相意見不和,為戰功而主戰,不爭權才怪。”
“主戰?要有兵有糧才能戰,端平一戰,敗得一榻糊涂,還不足以說明武夫不能成事嗎?”
“邊境兵禍連綿,田土荒蕪、民不聊生,若非端平之失,何至于此?”
“可惜了左相嘔心瀝血……”
黃鏞忽然道:“諸生所言不錯,但我認為,左相千不該萬不該,不該逼殺余玠。”
李瑕一愣,轉過頭,問道:“是左相逼殺了余玠?”
黃鏞嘆息一聲,點點頭,道:“左相與趙相公素來不和,余玠是趙相公的門生,與左相也是恩怨不小……何況,余玠也不是全無錯處,他凡有奏疏,詞氣不謹,確是不知事君之禮。”
“詞氣不謹?”李瑕有些疑惑。
僅因“詞氣不謹”,逼殺功臣?
然而,幾個太學生之間又爭執了起來。
“趙葵自丟了相位,卻怪到左相頭上。余玠身為趙葵門生,替其出頭,處處使絆,故意派人取代了左相安排的戎州帥。這些武夫步步挑釁,左相不過是召余玠回朝,余玠做賊心虛不敢來,服毒自盡。左相又錯在何處?”
黃鏞道:“我并非是在說左相不對,只是覺得哪怕政見不和,也不必逼殺大將。”
“逼殺?余玠擁兵自重,被左相戳穿,畏罪自殺,何謂逼殺?!”
“將個人恩怨牽入朝政,如何不是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