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題遺山詩
紙上那詩雖不全,卻是元好問一生寫照了。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國家不幸詩家幸, 賦到滄桑句便工。”
~~
李瑕已翻身上馬,向南邊疾馳而去。
若有時間,他倒愿意再去北面去見見元好問,畢竟是巧兒的叔姥爺,可惜時不湊巧。
前世讀書時,讀到趙翼那首“李杜詩篇萬口傳”,擴展學習,又背誦了趙翼的另一首《題遺山詩》。
彼時李瑕還以為遺山是一座山。
這次見到白樸,李瑕才想起“遺山”原來指的是遺山先生元好問。
可惜時隔多年,經歷兩世,他已只記得“國家不幸詩家幸”這一名句。
幾日來努力回憶,又聽了元好問畢生事跡,雖是想起了首尾兩句,終是沒有記起全詩,不免有些遺憾……
李瑕并不覺得今日特意過來送詩沒有意義。
七百五十余年的光陰流淌,他卻還能與宋人、蒙古國人、金國遺民、大理遺民相處,恰是因漢家文脈數千年來并未斷絕。
這其中,豈無元好問,甚至張柔等人的一份功勞?
后世人或許極難理解元好問自詡金人、奉女真為中州正統。但他花費畢生、努力保全的詩詞歌賦史集文章依舊是漢家文化。
戰禍連天、人命如草的烽火歲月里,這些被宋廷遺棄、被蒙古踐踏的中原人,最后能護住的東西,也只有書籍而已了。
他們能信奉的,也只有那一句“中國雖偶無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禮義不廢,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禮義不廢……還能再要求他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