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瑕能給李冶的官職很低。 不像忽必烈開口便是翰林學士、同修國史。 但李瑕給的,是做實事的官。 李冶看著眼前那紙幣,忽然回想起了當年知鈞州時的場景。 終于,他無奈地嘆息了一聲,道:“鹽券發了多少?” “不多,不敢多發,心里真沒個數,只敢謹慎試探。” 李冶嫌棄地搖了搖頭,道:“把川蜀各地歷年的鹽、茶、米、布等賬簿交由老夫算一算,再去沏壺好茶來?!?br/> ~~ 郡王府中,李瑕放下望筒,喃喃自語了一句。 “運氣不錯,莫不是因老李祭祀了李家龍宮?” 最近,先是李曾伯來,再是李冶來。 前腳送“可齋公”往隴西鎮守,后腳迎“敬齋公”任事幕府。 這一南一北、一文一武的二李入川陜,哪怕還未完全歸心,文臣武將的班底卻已充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