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大夏文圣顧錦年最新章節免費閱讀 > 第九十九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顧錦年獻計,永盛大帝徹底坐不住了

      第九十九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顧錦年獻計,永盛大帝徹底坐不住了

          永盛大帝聽到這話,頓時來了興趣。

          把治國當做烹小鮮?這還真是頭一回聽啊。

          有點意思。

          “陛下,大夏王朝,人口極多,一郡,一府,一縣,哪怕是一個村,當中的勢力都是錯綜復雜,深不見底。”

          “朝堂為中央集權之地,管理天下,每一道旨意,都無比沉重。”

          “就好比年年各地都會進貢美食于陛下,倘若陛下喜歡某一種果類,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朝堂官員為了孝敬陛下,必然會下令當地,種植此等果類。”

          “并且因是貢品,層層選拔,可能進貢而來不過是一百來顆,但每一顆極有可能是從數萬枚果中挑選而出。”

          “如此,朝廷想要辦事,就決不可大刀闊斧,必須如同烹飪小鮮,須徐徐展開,講究的便是溫水之道,潛移默化之下,慢慢更改,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時間徹底完善。”

          “這樣一來,才不會引來反噬,亦或者是說即便是引來反噬,也可雖是調控。”

          顧錦年出聲。

          他說的意思其實就是圣人之言,也是儒家經典之說。

          當一個國家無比龐大的時候,就絕對不能亂來,不動反而比動更好,不管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提前三五十年鋪墊。

          一點一點去折騰,絕對不能說我想到了什么,立刻就去做。

          千人千面,你想到的固然好,但那是因為站在你的角度去考慮,這是好事。

          就好像大夏王朝太祖年間推行的寶鈔一般。

          以紙幣代替銅錢貿易,減低鑄幣成本不說,還能便于流通,對于經濟來說是一件好事,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可有沒有考慮百姓的想法?有沒有考慮貨幣貶值的問題?有沒有考慮他國搞事的問題?

          可能考慮過,但總會用一種‘應該’‘可能’‘或許’這種思想去弱化,畢竟主意想出來,你覺得不錯,就會有第一印象,會自己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