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話,京都能這么安穩? 這點,全天下人都知道。 楊寒柔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這就是楊寒柔的軟肋,好好拿捏一番,一切就好說了。 當然楊寒柔不算什么。 主要還是這個張赟,通過剛才的情況,顧錦年發現張赟給予自己的怨氣更多一些。 也就意味著,逮住他一個薅就行。 此時,就在顧錦年各種思索時,突兀之間,劉夫子的聲音響起,比方才要大一些。 “何謂國運也。” 聲音響起,顧錦年不由從思考中醒來,他抬頭看向劉夫子,后者面容平靜,但目光也看了自己一眼。 很顯然被發現上課開小差了。 不過,劉夫子倒不是詢問顧錦年,而是將目光看向張赟等人。 感受到劉夫子的目光,張赟面露自信,不由出聲回答。 “王朝之氣運,是為國運也。” “國運昌盛,則王朝欣欣向榮,若國運衰敗,則事倍功半,顯天災人禍。” 這是張赟的回答,比較中規中矩。 首座上的劉夫子神色平靜,看向張赟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