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千秋萬世
徐階本想反駁儒家其實還是怕皇帝的,但這是亞圣的話,他若當眾反駁,也顯得不夠尊重,只得咬牙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儒家若失道犯錯,就算皇帝不制衡,百姓自然也會制衡儒家的。”
蕭風搖頭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都說不讓老百姓知道儒家在干什么,百姓怎么能知道儒家犯錯了呢?”
徐階思來想去,再次咬牙道:“儒家既然能三省吾身,說明儒家自身就有改正錯誤的能力。
就如嚴黨雖為儒家,但失道之后,其他儒家人,自然會明爭暗斗,撥亂反正,讓儒家重新回到正道上來。”
蕭風搖搖頭:“讓儒家自己撥亂反正,挽救自己,并非絕不可能。但這事兒有個前提。
那就是儒家不能高高在上,凌駕于百姓之上,凌駕于百家之上,否則就會斷了地氣,就會飄。
連一個人飄久了,都會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儒家高高在上,唯我獨尊了上千年,又怎會認識到自己有錯呢?
徐大人,你口口聲聲說我是個權臣,替大明擔憂我這個權臣。可你有沒有想過,儒家也是千年歷史中的權臣。
權臣有好有壞,好的時候安邦定國,鞠躬盡瘁;壞的時候欺上壓下,驕橫跋扈,乃至謀朝篡位。
儒家也有好有壞,好的時候忠君愛民,德育天下;壞的時候頑固不化,自縛手腳,乃至自廢干城。”
徐階嘆息道:“蕭大人說來說去,還是說儒家無法作為立國之本,一定要尊崇道家了?”
蕭風搖頭道:“不,一個國家要想一直向前,就不能只依靠一家的學術。儒家原本也不是這樣的。
儒家是諸子百家之一,而諸子百家,就是一個國家的活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孔子說:君子不器。可見他也認為儒家是應該兼容并蓄的,避免只能做狹隘有限的事。
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見他也認為儒家并不完美,需要不斷向其他諸家學習改進。
可自漢代之后,儒家就飄了,自以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將其他諸子百家都視為雜學,看作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