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守哲考核準帝子!風波將起(求月票)
可想而知,安郡王的支持者寥寥無幾,其聲勢連康郡王的三成都不到。
若是換了其他世家家主,恐怕多半會選擇加入康郡王那一邊,因為那樣看起來贏面更大。
然而,與那邊的人幾次接觸下來,王守哲便清晰地感覺到,選擇康郡王未必是一個好主意。
無論是一開始的錢氏嫡脈之爭,還是龍無忌的大軍壓境,還有后來的商業傾軋,無一不顯示著康郡王那邊的決策者過于急功近利,或是說,辦事有些不擇手段。
也許,康郡王可以將責任推到曹幼卿身上,公羊策身上。
但,正所謂“上行下效”。
若非康郡王本身并不阻止,乃至于放任,或者干脆他自己便是如此行事風格,他的屬下們又豈會如此?
在王守哲看來,康郡王此人的行事風格,行為邏輯都十分清晰,那便是一切都向帝子之位看齊,為此,可以不擇手段。
他積累戰功,是為了帝子之位,做出政績,是為了帝子之位,玩弄權術,也是為了帝子之位。
而這其中,有好多政績,都不過是表面功夫,看著好看,聽著好聽,但于整個大乾國百姓而言其實并無多少實際意義。
用王守哲上輩子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吃相難看”。
此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
當前形勢下,康郡王麾下已經人才濟濟,擁躉眾多,即便王氏愿意加入康郡王陣營,也很難說會受到多少重視。
若僅僅如此倒也罷了,畢竟王守哲追求的,不過是平平安安度過時代變遷而已,重不重視也無所謂。
最怕的,便是以此人心性,有可能為了更大的利益將手中棋子拋棄掉。說不定哪一天,王氏就有可能成為犧牲品。
這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因此,王守哲一直在謀劃和算計,在兩個郡王之間,來回衡量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