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章 我請客

      全國搞數字人的團隊屈指可數,要論經驗,自己的團隊絕對是最豐富的。

      微米級別的人體組織切片,如何做到單層細胞級別,按道理沒有人可以超過何教授,當時做出的數字人可是世界前列。

      可是面前這份實驗指導上面的方法,明顯比自己的方法先進很多,更容易獲得合格切片,而且利用切片構建三維數字肌肉的方法,實驗指導上的方法還是比自己先進。

      這些方法是從哪里獲取的?

      如果是借鑒別人的,何教授不可能不知道還有這種方法的存在。

      只有一種可能,這是楊教授自己想出來的?

      “他能夠從有限的經驗中提取理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所以你們跟他合作是一種幸運,不管課題能不能獲得成功,你們都能夠學習構建整個人體精微解剖的方法,將數字人推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項老院士慢悠悠地和何教授說,他趕到何教授的實驗室,楊平還沒有到。

      自從何教授談起楊平,項老就非常好奇,于是將楊平提供的數據和方法仔細研究,發現里面非常不簡單,給出的數據和方法都是極為先進。

      于是對這個年輕人開始注意起來,然后又看了他的脊柱外固定架課題,最新的干細胞課題書,老院士激動萬分,以敏銳的學術眼光發現,這個年輕人是個科研天才。

      不僅手術能力強,而且科研這么厲害,這真是不可多得人才。

      于是接到何教授的電話,急匆匆地趕來,想與楊平見一面。

      “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要克隆出一個器官,不管是定向培育,還是3D打印,前提條件是弄清楚器官精微解剖,否則無論哪種方法都不能成功,其次,你發現沒有,如果器官真的被克隆出來,他也知道應用時最大的障礙在哪?”

      項院士看問題比別人要高一籌,這份課題計劃書和實驗指導,他能看出很多深層次的東西。

      “你是說他將神經單列一個項目研究?”何教授隱約知道老師在說什么。

      “沒錯,不管是哪種方法,肌肉如果被我們復制出來,那么移植到人體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神經連接的問題,血管的問題很好解決,一旦吻合好,就能夠通血,神經不一樣,它連接上去,不是在斷口吻合,而是由近端往遠端生長,所以必須將神經研究得更加透徹,以后克隆肌肉的時候,在原來神經的位置,不復制完整的神經,而是復制神經鞘管,在鞘管內面布置一層誘導神經生長的物質,這樣肌肉被移植后,將神經鞘管與人體的神經連接,神經在誘導物質的引導下,沿著鞘管生長,一直生長到最末梢。”

      何教授一直納悶,為什么這樣設計,現在終于明白:“他繞開了神經修復的難點,另辟一條路?”

      “不止另辟一條路,他開辟了第二條路!”老院士不緊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