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 第十四章 愛爾蘭島上的盟友

      第十四章 愛爾蘭島上的盟友

          

          1845年的愛爾蘭島上已經有了很多試圖為愛爾蘭人爭取權利的組織,除了青年愛爾蘭和愛爾蘭解放者兩個比較激進的組織之外還有:

          如愛爾蘭新教徒組成的“奧蘭奇秩序”,受法國人支持以天主教徒為主的“捍衛者聯盟”。

          當然還有丹尼爾·奧康內爾的天主教徒協會,這個組織同樣激進,但是領導人水平非凡,他完成了很多愛爾蘭人幾百年都不敢想的事情《天主教徒解放法》。

          奧康內爾的政治手腕高明,他總是能在動亂和抗議之間找到平衡,喜歡利用大型集會給政府施壓,僅僅是1843年一年時間中他就搞出了三十幾次十萬人以上的大型集會,但偏偏又沒有任何暴力事件發生。

          同時奧康內爾還和輝格黨結成了同盟,因為兩者有共同的敵人托利黨。

          此外他還在海外尋求支持者,不過這個人很聰明他尋求幫助的時候并不會留下任何承諾,更不會與任何政治人物接觸給別人留下叛國的把柄。

          羅伯特·皮爾政府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其抓進監獄,并試圖以他的全部家產和一個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對其進行威逼利誘。

          但是丹尼爾·奧康內爾并沒有屈服,而是在他的盟友輝格黨人的積極營救之下重獲自由。

          之后羅伯特·皮爾又試圖通過提高撥給梅努斯神學院的補助以及創建三所向部分天主教徒開放的大學,來分化瓦解奧康內爾的組織,但均以失敗告終。

          奧康內爾相信只有通過議會改革才能讓愛爾蘭獲得自治,他的想法顯然不符合歷史,畢竟無論是托利黨還是輝格黨都只是將其視為政治斗爭的工具而已。

          弗蘭茨也與奧康內爾的看法不同,而且愛爾蘭的“和平自治”也與奧地利帝國的利益不符,但是這并不影響兩者之間的合作。

          而且奧地利帝國教會向愛爾蘭島上派出“精通教義”的教士也是合情合理地支援,誰讓愛爾蘭人識字率低呢。

          此時奧地利派駐到愛爾蘭島上的教士已經超過了三千人,其他方面的事務官也有近五百人。

          這讓勞舍爾大主教十分不理解,他不知道這片土地上會發生什么,又有什么東西值得這樣做。

          畢竟從搜集的情報來看,這個地方只突出一個窮字,人民貧乏到可怕的程度,教士們只能靠本國的救濟度日,那些愛爾蘭人上繳的什一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哪怕是想用其牽制英國人也無法做到,畢竟他們既沒有武器,又缺乏訓練。而且從歷史上看西班牙、荷蘭、法國先后都支持過愛爾蘭人,但結果都是一敗涂地。

          這足以證明英國在愛爾蘭統治的穩固,而且教會方面并不是很喜歡奧康內爾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