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 第六十三章 科學家們(3)

      第六十三章 科學家們(3)

          相比之下普魯士和美國的教授待遇要好得多,前者的年薪通常在800到1200塔勒之間(這里用的是書中的兌換比,1塔勒=1.5弗羅林。)

          后者理論上講年薪可以達到600-2000美元(1200-4000弗羅林),不過可能會有一些克扣,或者是欠薪的現象發生,實際收入會不及預期。

          這個時代教授待遇最好的是英國,通常在300-1000英鎊之間(3000-10000弗羅林),而部分名校的知名教授甚至會突破這一界限。

          不過即便是一位英國的知名教授,十萬弗羅林的獎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順帶提一句,這個時代待遇最差的是亞平寧地區的教授們,他們的收入僅比熟練工人高一些。

          撒丁王國的頂級物理學教授也僅有500弗羅林的年薪,而教皇國最有名的水利和建筑學專家只有300弗羅林的年薪。

          兩西西里王國的教授們甚至不得不去兼職干農活和手工業才能養活自己的家人,不過兩西西里王國的情況和奧地利差不多很多教授本身就是有錢人并不靠薪水過活。

          至于俄國也與法國和奧地利差不多,只不過收入可能會相對較少一點,但社會地位遠不及在奧地利和法國的同行們,這主要是他們遇到了一個尚武的皇帝。

          艾蒂安·勒努瓦,第一個發明可實用內燃機的發明家。

          實際上他除了內燃機以外,還有很多發明,只不過這些往往都是半成品,所以最終導致這位偉大的發明家餓死街頭。

          歷史上艾蒂安·勒努瓦是比利時人,只不過由于一場盧森堡危機,他所生活的西盧森堡省已經劃歸到盧森堡大公國境內了,所以他此時便成了一名德意志人。

          這位老兄的經歷可謂是倒霉至極,父母都是小鎮城鄉結合部老實巴交的手工藝人。

          但艾蒂安·勒努瓦不甘心一輩子就當個“踩縫紉機的”,于是乎在十六歲時不辭而別前往當時的世界之都——巴黎。

          然而一個沒錢,沒學歷,沒經驗,更沒人脈,未成年的鄉下小子能在巴黎混出名堂就怪了。

          彼時那個聲稱“混不好就不回來了”的艾蒂安·勒努瓦只能從“bus    boy”混起,但即便用了四年時間也沒被允許學習任何技術。

          “bus    boy”指最低級的搬運工,連學徒工都算不上,非常遭人鄙視的一種行當,通常由那些“黑戶”來擔任。

          到了1842年艾蒂安·勒努瓦響應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號召,想要在戰場上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