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文武與法(四)
反之,種諤那邊的武將,則是暗自竊喜。
張斐問道:“不知當時陸知府是如何抉擇的?”
陸詵道:“起初我是拒絕的。”
張斐問道:“為何?”
陸詵道:“因為我擔心會引發兩國交戰。”
我要是個珥筆,他若這么回答,那他就完了,唉.可惜我是一個庭長。張斐安耐住內心的騷動,點點頭,“之后呢?”
陸詵道:“之后種子正勸說我接納其歸降,而我也答應了。記得沒過多久,西夏方面就來要人,也是種子正給我出得主意,讓西夏方面用景詢來交換,對方沒有答應,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在此案中,他從不否認種諤的軍事才能和遠見,但他也認為種諤為人傲慢自大,不聽軍令。
張斐問道:“這景詢是何人?”
陸詵道:“景詢本是延州將領,后來因犯事,而逃亡西夏,對于我們延州地勢非常清楚。”
張斐點點頭,“在面對敵將歸降時,陸知府似乎表現的都是異常謹慎,陸知府可否解釋一下,自己對外事的主張嗎?”
陸詵道:“我對外一直主張和談,而非是戰爭。因為事實已經證明,在和平時期,我大宋將會獲得長遠的優勢,此乃我國之長處,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方總是希望挑起禍事,打斷我國的繁榮,同時穩定對方國內的不安局勢。而我大宋每次發動戰爭,無論勝敗,百姓必將是生靈涂炭,哀鴻遍野。”
說到這里,他稍稍停頓了下,看向張斐道:“張庭長可有見識過戰后的景象?”
張斐愣了下,搖搖頭道:“沒有。”
陸詵道:“換子而食,食草啃樹,方圓百里是寸草不生,不是天災,而是饑餓所至,你就會知道為何我希望極力避免對外的戰爭。”
不少官員是神色動容,頻頻點頭。
在西北的官員,都知道陸詵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