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北宋大法官太監(jiān)了嗎 > 第七百四十八章 門徒

      第七百四十八章 門徒

          薛向點點頭,道:“但我之所以那么說,是有助于司馬尚書理解這里面的利益關(guān)系。雖然稅幣只發(fā)一次,但是稅幣的有效期是三年,那么在這三年之內(nèi),都可以用于交稅,也就是等同于錢幣。

          而且這一筆賬,也不是這么算的。例如,我用一千貫稅幣,從白礬樓購買五千斤美酒。這表面上的賬是我花了一千貫稅幣,得到五千斤酒,而白礬樓是得到一千貫稅幣。

          但是,首先,白礬樓得有五千斤酒,那么白礬樓就需要花錢買煤炭或者木柴,還有糧食、酒壇子,以及雇人釀酒,等等,而且白礬樓也不可能只釀五千斤酒,他所花的錢,可能是五千貫,也有可能是一萬貫。

          因為白礬樓知道,朝廷發(fā)行稅幣,他們的買賣是不會受到太多影響的。

          而在這其中,炭商,柴商,陶商,糧商,酒保,等人,也都從中得到一筆收入,這里面的收入,也就包括商稅。

          由此可見,朝廷花一千貫出去,所得到的稅入,可能比一千貫要多的多。

          反之,就是成倍的縮減,倘若朝廷只是發(fā)糧食的話,大家都知道,這貨物賣不出去,白礬樓一定會將原本釀造的五千斤酒,縮減到一千斤,而與之相關(guān)的煤商、木商、陶商、糧食商人也都將會相應的縮減,朝廷所得的商稅也將會成倍的縮減。”

          “.!”

          全場是鴉雀無聲。

          別看在坐的全都是國家棟梁,且這北宋官員,可都是懂一些商業(yè)經(jīng)濟,但也僅限于傳統(tǒng)經(jīng)濟,可要說到這個層面上,他們都有一些懵逼。

          腦子就轉(zhuǎn)不過來了。

          陳懋遷向樊颙問道:“是這么回事嗎?”

          樊颙茫然道:“我怎知道,三司使只是拿我們白礬樓為例,這又不是真的。”

          陳懋遷道:“那你想想,是不是這么回事?”

          樊颙仔細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這么回事。我這都已經(jīng)打算減少釀酒,因為這糧價肯定會上漲,而且買酒的人也會減少,但如果說,糧價不會上漲,買酒的人不會減少,那我當然會釀造一點。”

          大堂內(nèi)坐著的趙頊,也是似懂非懂看著張斐,“張三,他說得好像也有些道理?!?br/>
          “本質(zhì)上是這么回事。”張斐笑著點點頭,又掏出一枚錢幣來,道:“假設(shè)我用這枚錢幣買得一小包糖?!?br/>
          “如今糖這么便宜嗎?”趙頊詫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