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北宋大法官男主 > 第六百五十二章 獠牙

      第六百五十二章 獠牙

      王安石一時也未想明白,“此此話怎講?”

      張斐道:“在(零)和(一)的問題上,儒家之法現在的處理方式,也是遵循中庸之道,簡單一點來說,建議君主要求低一點,也讓百姓也多交一點點,而這就是河中府之前所面臨的問題,如果拖欠很多軍餉,那肯定早就亂了,欠的也不多,而且還是看情況去拖欠,反正,就是避免不要生亂。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在儒家之法來看,這就是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個權宜之計,也就是說,欠了得是不可能還,也沒有想過還,這一點也很好證明,你可以去三衙問問,士兵們每年是否拿到足額的軍餉,肯定沒有。但你三司問問,可有詳細的欠債賬目,肯定也沒有。”

      不少年輕考生是紛紛點頭,但是大臣們是紋絲不動。

      還就是如此。

      什么拖欠,壓根就沒有打算給。

      不過張斐解釋的也非常不錯,中庸之道,說得多么漂亮。

      張斐又接著說道:“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越積越多,先人解決不了,那后人就更加無法解決,這遲早會出問題的。”

      不少大臣聽得紛紛點頭,此時的大宋就面臨這個問題,最初多招幾個官員,好像無所謂,結果越招越多,到現在全部干瞪眼。

      其實很多大臣都想裁官,但問題是阻力太大。

      張斐又道:“而法制之法是既要捍衛君主、國家的利益,且又要捍衛個人正當權益,這不就是儒家思想所要體現的嗎?”

      文彥博質疑道:“可是光說誰不會,關鍵還得做得到啊!”

      沒有當過宰相,又豈知其中困難,他們這些宰相何嘗不想既要.又要,但問題是根本做不到。

      張斐笑道:“既要.又要,這聽上去,好像非常貪婪,古語有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法制之法的既要、又要,是保障雙方的基本權益,是防止失去更多,而不是去索要更多。比如說,一個人希望一天賺一百貫,這顯然是非常難,甚至是白日做夢,但如果這人說,一天只花三十錢,這就并不是很難。”

      文彥博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要這么解釋的話,這個既要、又要,好像也并不是非常貪婪。

      但問題是,讓百姓少花錢,這是可以的,但你能讓皇帝少花錢嗎?

      當然,這話文彥博自然不便在這種場合說,只能讓張斐嘴上沾點便宜,且看他之后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