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謀反案(終)
說到底,公檢法還是更偏向于證據,但從雙方的結案陳詞來看,檢察院方面一再強調證據,確鑿證據。
而李磊則是強調環境、因果,但是他在問供的過程,他又無法將二者聯系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必要的因果關系。
青苗法鬧得民不安寧,你就去對付稅務司?
也許二者存在一定的關系,但這在庭上,是不能作為依據的。
只見不少權貴都是面色陰沉地離開了皇庭。
司馬光他們是看在眼里,憂在心里。
當皇庭判決之后,可能就要進入官場中傳統的環節,也就是君臣博弈。
此時肯定有不少權貴在猜測,皇帝是要進行一次大清洗。
關鍵目前宋朝內部的局勢,是有這個跡象的,主要就是土地兼并帶來的矛盾,要釋放土地,就要針對這些權貴動手。
因為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羅海他們并沒有謀反之心,他們的反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權貴階級,對于自身權力的保護。
你要殺吳天,殺羅海,其實都是他們可接受的,但是你要定謀反罪,就預示著你要對更多人動手。
雖然檢察院是獨立的,但他們認為沒有皇帝縱容,檢察院是不敢這么干的,而且稅務司上面就是皇帝。
當初司馬光不敢去為皇帝改革變法,也是擔心事情會演變到這一步。
因為在這種博弈中,十有八九,是以皇帝慘敗而告終,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王朝中期權貴已經成型,他們有足夠多的人,能夠輸得起,而你皇帝是輸不起的。
原本司馬光認為可以通過司法改革,去慢慢將一切拉回正規,但沒有想到,終究還是要面對啊!
但司馬光始終謹守原則,雖心急如焚,但愣是沒有去找張斐商量。
其實也不應該找張斐,而應該找趙抃,但也沒有人去找,因為誰都知道,趙抃這人比包拯還鐵面無私,你要找他商量,純粹就是找罵。
三日之后,皇庭便開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