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張三是誰的轉世 > 第六百七十九章 謀反案(七)

      第六百七十九章 謀反案(七)

          但是富弼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若從百姓的角度來看,會更偏向哪種?

          肯定是傾向于定義為“惡”。

          輕徭薄賦,百姓也不一定承受得起,當然也是惡。

          文彥博又問道:“那富公以為,孰優孰劣?”

          富弼先是一愣,旋即皺了下眉頭,搖搖頭道:“這還真不好說呀!”

          此孰優孰劣,問得并非是儒法理念之爭,而是指當百姓將稅全部定義為“惡”和將稅區分善惡。

          此問,就是從治理的角度來看。

          但這是從未有過的概念,富弼也不知道,當百姓認同這個說法,到時是增加治理的難度,還是減輕治理的難度。

          到底孰優孰劣,他也不敢妄下評價。

          司馬光突然道:“雖說百姓可能會傾向于不可缺少的惡,但我以為這并不利于朝廷治理,若都定義為‘惡’,百姓是難以理解的,可能會認為交稅就是惡行,因為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懂何謂‘不可缺少的惡’,若分善惡,百姓是能夠更好的理解,同時也能體現君主的仁政?!?br/>
          劉述點點頭道:“君實所言甚至有理,可如今此話已經傳出去,我們又該如何避免?”

          司馬光卻也不知如何回答。

          呂公著突然道:“這個問題,一日兩日是討論不明白的,我們還是先找個地方坐下,邊吃邊談?!?br/>
          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和司馬光在思想方面的不同,王安石是非常支持不可缺少的惡。

          因為在王安石看來,在收稅方面強調仁政,那就是偽君子的行為,上面天天仁政,下面天天叫苦,就不如承認這是惡,不管是增稅,還是減稅,都有道理可依。

          如今就是只有減稅有道理可依,增稅就找不到道理,但國家有些時候,是必須要增稅的。

          而司馬光還是更偏向于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