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無約一身輕
但要處理這些人,必須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要有充分的理由。
當下就是一個機會。
當然,此時此刻,也絕對是趙頊人生中最為緊張的一個時刻,撕毀澶淵之盟的壓力,可比對西夏用兵的壓力大得多,因為他是做了違背祖宗的決定。
他輸不起這一仗。
.
而這首戰的壓力,全在雄州團練使劉昌祚頭上。
如果遼國從幽州出兵,第一關必然是他們非常熟悉的瓦橋關,也就是雄州。
當年石敬瑭歸降遼國,是將雄州一并獻給了遼國,還是當年那雄才大略的柴世宗在伐遼時,給打下來的,為將來伐遼打下基礎,可惜繼任者不爭氣。
所以,后來那蕭太后伐宋,就是以收復此關為名出兵的,當時也一舉拿下此關,只是后來澶淵之盟,又將此關還給宋朝,只是約定不準在這里修建堡壘。
而那邊身在上京打獵的遼主耶律洪基收到幽州的消息,也是大為震怒,如果宋朝不給歲幣,就完全沒有交好的可能性。
這個道理宋人都知道。
打是肯定要打,這沒有任何懸念的。
就連遼國內部的親宋大臣,都認為該出兵,因為這是他們唯一拿得出的手段。
問題是怎么打。
是直接國戰嗎?
經過遼國大臣的一番分析,以及根據探子傳來的消息,他們都認為,宋朝國內是反對意見居多,全都是那小皇帝和大庭長搞的鬼,只要出兵,奪取瓦橋關,以武力施壓,宋朝皇帝必然會經受不住國內的壓力,選擇妥協。
到時再談判,那便可以獅子大開口。
但如果發動國戰,那宋朝也沒有退路,只能是打到底,宋朝內部的反戰派也起不到作用,遼國也不一定吃得消,關鍵他們遼國國內的局勢也是非常微妙,因為他們的太子在一年多前神奇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