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稅戰(二十一)
其實關于當時許州的情況,官府的確是有記載的,因為當地一些官員都看不下去,就直接上奏朝廷,告知此事。
但能怎么辦呢?
沒錢發工資,朝廷也只能裝湖涂。
別說北宋,古代鹽政都存在著諸多弊病,鹽利一直都是朝廷財政的重要來源,不管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只要遇到棘手的問題,就簡單粗暴的從鹽里面榨取利潤,時常導致鹽價非常高,這窮人根本買不起,而鹽商也不可能虧本賣,這又導致出現鹽的真空的地帶,這就給予私鹽侵入的機會。
王洪進的私鹽當然不止是賣去許州,但近兩年確實是將大部分鹽都賣去許州,就是因為許州離開封近,同時那邊又出現真空地帶,這利潤是非常高的。
手中大部分的鹽都往那邊賣。
蘇轍深呼吸一口氣,收拾了下心情,然后站起身來,是非常堅定地說道:“對方顯然是在故弄玄虛,指鹿為馬,官府的施政不當,是決不能作為趙知事販賣私鹽的理由,這是兩回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況且趙知事還是宗室,還是朝廷大臣,他在得知這種情況,應該立即稟報朝廷,制止這種情況,而不是立刻派人前去當地販賣私鹽,趁機謀取高額的利潤,根據我們掌控的證據來看,趙知事只是為求謀利,而非是關心人命。
這就是在販賣私鹽,和每一個私鹽販并無任何區別。”
曾鞏點點頭,又看向張斐。
張斐站起身來,道:“其實我要說都差不多已經說完了,對此我只是有兩點想要補充,首先,郎中賣藥不賺錢,死得是病人,而不是郎中。其次,就是當時朝廷也并不是不知道這事,也并不是沒有大臣建議過,但是結果百姓并沒有等到官府的良藥。我說完了。”
說罷,他便坐了下去。
對于這條罪名,他要說的就那么多,因為蘇轍也并沒有質疑當時許州的情況,以及這些鹽確實救了那些百姓。
既然自己的核心觀點,并沒有遭受到攻擊,那就沒什么可說的。
最終怎么判,就是主審官的事,他已經是竭盡所能。
現在壓力都集中在了曾鞏身上。
他沉眉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