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政治正確
劉述點點頭。
司馬光當即反駁道:“你應該知道那只是張斐的一面之詞,并沒有確鑿證據可以證明阿云是為捍衛孝道而去行兇。”
劉述道:“但事情關鍵已不在于此,因為朝中大多人認為,阿云的確是一個孝女,又經張三這么一鬧,如果重罰阿云,那會讓天下人對忠孝產生質疑,當一個人面臨忠孝問題時,就應該茍且、妥協,做那不忠不孝之人,其惡劣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王介甫他們也是揪著這個問題,責難于我們。
那么我們如果還要繼續爭執下去,大多數人就會選擇站在他們那一邊,而我們都知道,王介甫他爭得不是忠孝,而是新法,他如今分明是想借此案,爭取到更多的支持,以便于他將來變法。
所以無論如何,此案必須終結,我們也必須表示理解阿云的初衷。”
司馬光聽后,是呆若木雞。
憤怒、郁悶、糾結、掙扎、痛苦,等諸多表情交織他那張堅毅的臉龐上。
至此,他才猛然發現,自己早已經一敗涂地。
他之前也清楚張斐的套路,就是拿孝來做擋箭牌,但是他忽略“孝”的政治意義。
忠孝是儒家的統治基礎。
而一切的統治基礎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
宋朝的士大夫們就不愿意為了這個小案子,而破壞忠孝的意義。
在這里兩日內,許多已經致仕的士大夫紛紛上門,希望他們能夠輕判阿云,做出一個對社會有著深遠意義的判決。
王安石此番再度發難,保守派內部就不團結,雖然有部分人還是支持司馬光的,但也有部分人在此案上面,已經站在王安石那一邊了,當然,還有不少人選擇沉默。
如果司馬光還要繼續爭下去,就會導致反對新法的官員,只因為此案而被迫綁定在王安石的戰車上面。
而保守派里面的核心成員,他們主要的訴求是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今繼續調查下去,就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且他們也明白,那王安石巴不得他們跟自己爭,爭得越久越好,最好直接判謀殺已傷。
往后拖一日,就可能多一個人站在王安石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