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北宋大法官張三的身份 > 第六百九十五章 聽證會(五)

      第六百九十五章 聽證會(五)

          這話說回來,張斐要求休息,對于他們這些老人而言,還是非常友好的,下午會議繼續時,人人都是精神抖擻,不過神情到時發生少許改變,不再像上午那樣,個個都緊張,憂心忡忡,而是營造出一種劍拔弩張的氛圍。

          因為韓琦在上午挖的坑實在是太大,相比起來,程昉、程頤反倒是算不得什么。

          各方都不得不就此展開爭論。

          如張斐所料,王安石在中午時,就派人去主動申請要出席。

          再會議開始,王鞏便將王安石請上來。

          等到王安石坐下之后,張斐問道:“聽聞王學士對上午的供詞,有所補充,故而申請再度出席作證?”

          他得表明態度,這可不是我引發的,而是你們自個要說的。

          王安石點點頭,道:“上午韓相公的那番言論,是精彩絕倫,使得吾輩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治水之道,在于全國上下能夠同心協力,而不應該因為政見不合,便相互掣肘,此亦非為臣之道。”

          司馬光當即鄙視王安石一眼,心道,誰掣肘了,那程昉在河北權勢滔天,還要怎樣?是你們自己執行不當,焉能怪得了別人。

          張斐道:“不知王學士有何要補充的?”

          王安石道:“是關于東流和北流的問題,北流形成,在于故道決口,而最初仁宗皇帝采納崔嶧、張惟吉的建議,任由其行,未有堵決,故才形成北流。

          可在皇祐三年,北流在館陶縣發生決口,而且明顯可以看到河勢壅塞不暢,隨時會發生新的決溢,這才引發了是維持北流還是恢復東流的爭論。

          由此可見,之所以對此有爭議,源于北流決口,其水勢是極其不穩定,而非因東流決口。

          之后大名留守賈昌朝認為北流沖出來的新河道,淹沒了大片土地,財稅收不上來,無力對抗北敵,而東漢遺留下來的‘京東故道’堤防比較完備,略加修葺便可作為天險,‘內固京都,外限夷狄’。”

          “原來如此。”張斐點點頭,道:“也就是說,回河故道,亦有防御外敵之因?”

          王安石點頭道:“當然,如滄州扼北敵海道,若河不東流,滄州在河之南,直抵京師,無有限隔。

          至于歐陽相公提到河北民生凋敝,不應整修故道。可要知道,北流延綿千里,使百萬生齒居無廬,耕無田,流散而不復,財政損失,不可估量。這難道不是民生嗎?”

          不少人是紛紛點頭,表示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