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描寫張三的小說 > 第六百九十六章 聽證會(六)

      第六百九十六章 聽證會(六)

          張斐問道:“對此你怎么看?”

          李拓道:“下官并不看好。”

          “為何?”

          “因為自古以來,故道難復,其因就在于河水若另擇它道,多半就是因為下游淤泥太多,致上流決口。若要解決問題,那也應該去下游清淤,而非上游分流河道,而且這可能會適得其反,根據我多年經驗,這水流緩就淤淀。

          如今北流水勢漸緩,就能看到河道上積淀淤泥,出現壅塞,朝廷應該趕緊清除北流淤泥,否則的話,將覆水難收。”

          “依你多年的經驗來看,這淤泥該如何清理?”張斐問道。

          李拓道:“最好的辦法,就是持之以恒的維護,不可懈怠,我朝水患之所以恁地頻繁,就是在于唐末亂世,河道疏于治理,同時遭到嚴重的破壞,應該加固兩岸堤壩,栽種樹木,及時清淤,不求消滅水患,但求能夠減輕水患。”

          堂中趙頊聽得是頻頻點頭,一個公事的話,都比那些大臣順耳多了,唐末亂世,河道幾乎走遭受破壞,導致水患不斷,我們老趙家是來收拾殘局,可不是老趙家導致的。

          李拓下去之后,張斐又連傳數人出庭作證。

          無一例外,全都是小吏小卒,但都是在河防建設中擔任一些技術官吏,且至少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

          但跟他們的供詞,就無一人認為回河東流是能夠成功的,全都認為,北流是大勢所趨。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技術官吏,政治跟技術是兩回事,政治是有目的性的,不單單是治水,但在技術方面,只有做得到和做不到。

          之后,張斐終于將文彥博給請上來。

          眾人不禁又打起精神來,這是有套路的,到底文彥博也是東流派,只不過他跟司馬光一道的,建議緩行,慢慢治理,不能急于一時。

          前面那些小兵小卒,都認為東流行不通,這時候請文彥博上來,自然是給他們一個反駁的機會。

          張斐問道:“文公乃是三朝元老,應該是熟知此事的因由,不知文公對此有何看法?”

          文彥博沉默良久,深吸一口氣,淡淡道:“老夫對此并無太多看法。”

          不少官員是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