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描寫張三的小說 >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徹底釋放公檢法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徹底釋放公檢法

          但制置二府條例司肯定只是一個臨時結(jié)構(gòu),要不然的話,王安石的權(quán)力根本無法控制,那邊一群宰相說了算,這邊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這只是一個臨時計劃,如果削弱相權(quán),還是通過官制改革。

          但如果精簡機構(gòu),宰相的權(quán)力將會進一步擴大,因為相權(quán)本就越來越大,臃腫的機構(gòu)也是在限制他們。

          如何在精簡機構(gòu)的同時,去限制相權(quán),這真的是需要操作的。

          在歷史上,手握大權(quán)的趙頊是簡單粗暴,就是直接回到三省制度,目前是二府制度,也就是政事堂和樞密院,回到三省,就等于將政事堂切割開來,一分為三,安置在三省,使得三省是直接面向皇帝,就預示著皇帝將走向前臺,直接參與政務,而不是通過宰相,同時再精簡機構(gòu)。

          但事實證明,只是分割了相權(quán),效率不但沒有提升,反而還下降了,原因就在于相權(quán)分割。

          之前決策都是出自政事堂,宰相都在一塊議事,三省直接聽命于政事堂,緊急情況,就能夠反應迅速。

          一分為三,各管一事,稍有瑕疵,又得遞回去,更別說相互之間扯皮,周而復始。

          簡單來說,王安石批得政令,司馬光能給他過嗎?

          此外,元豐改制并未在地方上深耕,中央倒騰幾回,地方上又要折騰大半天,這效率能高嗎?

          到底這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還是趙頊本意就是要集權(quán),提升行政效率順帶。

          這只有趙頊自個知道。

          然而,現(xiàn)在隨著公檢法的誕生,國家內(nèi)部也誕生了一種新得制衡。

          就是政法分離。

          肯定定就不會按照歷史的流程去走,未來也就變成一個未知數(shù)。

          雖然張斐對于行政制度也是了解的,但他了解的是那個時代的制度,要是照搬過來,結(jié)果肯定是腦袋搬家,這只能是趙頊跟那些宰相們想辦法。

          他先觀望一會兒,要不利于公檢法,他再提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