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到底那些走私商,許多就是契丹人,咱們才是一家人,以前都只是誤會,我們也給商人足夠的重視和自由。

          可見這遼國內部,還是有很多能臣、賢臣,他們并沒有直接照搬全抄,而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去改革變法,并且非常求穩。

          關于遼國方面的動靜,也很快傳到東京汴梁。

          趙頊對此是大失所望,“看來遼國并未有上當。”

          張斐笑道:“陛下勿憂,只要用了紙幣,不管是什么方式,都會如我們所愿。”

          趙頊對此稍有懷疑,“就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推行公檢法?”

          張斐點點頭。

          趙頊好奇道:“公檢法對稅幣如此重要嗎?”

          張斐不答反問道:“陛下認為三司使在使用稅幣方面的能力如何?”

          趙頊道:“非常不錯。”

          張斐道:“但其實三司使在河中府時,也曾導致鹽鈔泛濫,我當時才剛去不久,就連審了幾次關于鹽鈔的官司,最終還是朝廷賠錢,才維系住鹽鈔的信用。

          三司使如此會使用稅幣,為何還會犯這種錯誤,難道三司使就不知道濫發鹽鈔,對鹽商、鈔商都不好么?三司使當然知道,但三司使所維護的是財政,而不是那些鹽商、鈔商的利益。

          即便我在河中府建立起公檢法后,蘇檢察長兀自每年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調查鹽鈔、鹽債的發行。

          要沒有蘇檢察長,在熙河拓邊后,河中府也一定會超發的,即便元學士和蔡知府能力超群。

          這其實與能力、道德是毫無關系,因為公檢法的出現,只是劃出一條底線,換而言之,沒有公檢法,就沒有這條底線,一切都按照國家需求來辦,由奢入儉難,超發是必然的。

          陛下請放心,遼國一只腳已經踏入深淵,只是在時日上面,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晚一些。”

          趙頊緊鎖眉頭,“如果你說得是對的,對于我大宋而言,是不是也是如此,一旦公檢法遭到破壞,稅幣也會將我們拉下深淵。”

          張斐充滿自信道:“一定會得,西夏和遼國會相繼向我們展示錯誤的后果。陛下只需要從他們身上吸取教訓便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