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老爺們!卷起來吧!
那些寄祿官就要去事業署、公檢法應聘,應聘不上的,只能是直接裁掉。
職官指得就是各種學士,這一類官員,基本上都是科舉上來的,宋朝取士,是非常猛的,但是職位有限,故此給他們各種學士職稱,到時有空缺,皇帝直接任命,差遣官員都是學士出來的。
這一類官員是有才干的,是等著上崗,如今他們要么進立法會、公檢法,要么就進事業署,事業署主要就是邸報院、醫院和學院。
他們就不需要應聘,是由別人舉薦,或者他們自己要求,如果朝廷有需求,他們馬上就能夠回來補缺。
整體看來,不是裁官為主,而是得讓他們都干活,創造價值,別在那里躺平了。
因為目前這個制度,確實是需要更多的人力。
然而,這官制改革,其實只是名義,實際上是權力改革。
司法權其實已經整合完畢。
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財政大權,改革策略還是跟司法權一樣,以整合為目標,以前是分散的,現在全部集中在一起。
財政大權主要分中央和地方。
中央就是歸戶部和三司。
最終決定在戶部下面,只設轉運司和發運司兩大部門,轉運司管各路稅賦和漕運,他們的依據是稅法。
而發運司下面是糧食署、提舉常平司,主管中央的采購和出售,依據是契約法。
三司則掌管鑄幣,不管是銅幣,還是紙幣,甚至絹帛,鹽債、鹽鈔全都歸三司掌管。
至于中央和地方,則是現有稅入七三分,中央拿七成,地方留三成,這其實是根據軍費來劃分的。
目前中央財政,主要就是軍費支出,軍費不可能交給地方,得拿七成走。
但是每年所增加的稅入,就變成三七分,朝廷拿三成,地方留七成。
這是為了調動地方官員的積極性。
但是,這些改革,暫時都是公檢法地區推行,沒有公檢法的先不管。
為什么敢將權力集中,就是因為有公檢法制衡。